缩略语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文献综述 | 第12-41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根瘤菌的形态,生理,营养与生存环境 | 第14页 |
·根瘤菌的分类与互接种族关系 | 第14-16页 |
·结瘤的早期过程与基因调控 | 第16-20页 |
·根瘤菌的结瘤过程 | 第16-17页 |
·结瘤基因及其表达调控 | 第17-18页 |
·胞外多糖,脂多糖和荚膜多糖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18-20页 |
·结瘤的宿主专一性 | 第20页 |
·共生固氮体系的建立、功能与基因调控 | 第20-27页 |
·根瘤的发育过程 | 第20-21页 |
·共生固氮基因及其调控表达 | 第21-25页 |
·共生基因与功能 | 第21-22页 |
·共生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2-25页 |
·根瘤中的代谢调控 | 第25-27页 |
·碳代谢 | 第25-26页 |
·氮代谢 | 第26页 |
·代谢调控 | 第26-27页 |
·影响共生固氮的几个重要因素与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根瘤菌的群体感应现象 | 第27-28页 |
·结瘤的竞争性 | 第28-29页 |
·嘌呤代谢途径 | 第29-32页 |
·重组微生物和生态安全 | 第32-39页 |
·转基因植物与动物 | 第32页 |
·重组微生物 | 第32-33页 |
·重组根瘤菌 | 第33-34页 |
·生态安全 | 第34-35页 |
·生态安全策略 | 第35-39页 |
·管理制度 | 第35-36页 |
·生态防范技术(Biological containment) | 第36-38页 |
·根瘤菌的生态防范 | 第38-39页 |
·本研究目的 | 第39-41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41-51页 |
·材料 | 第41-4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41-42页 |
·培养基 | 第42-44页 |
·抗生素与外源添加营养物质 | 第44-45页 |
·试剂 | 第45-48页 |
·方法 | 第48-51页 |
3.结果和讨论 | 第51-107页 |
·费氏中华根瘤菌PurL~-突变株的构建 | 第52-68页 |
·purL结构基因内Xhol-Notl片段置换为luxAB片段 | 第52-60页 |
·基因置换载体pHN701的构建 | 第52-54页 |
·费氏中华根瘤菌中purL基因的置换 | 第54-57页 |
·purL组成型表达载体pBBR-PG的构建 | 第57-59页 |
·突变株P825回复突变的验证 | 第59-60页 |
·purL结构基因内1.98kb片段的缺失 | 第60-64页 |
·基因置换载体pHN711的构建 | 第61-64页 |
·突变株P618回复突变的验证 | 第64页 |
·PurL突变株的共生性状 | 第64-66页 |
·其它供试根瘤菌株PurL~-突变株的构建与筛选 | 第66-6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7-68页 |
·利用P_(fixK)和P_(fixR)对purL基因表达的改造 | 第68-74页 |
·含共生特异性启动子P_(fixK)和P_(fixR)的purL诱导表达盒的构建 | 第68-70页 |
·含共生诱导型表达盒P_(fixK)-purL和P_(fixR)-purL的重组根瘤菌生长状况的测定 | 第70-71页 |
·含有共生诱导型表达盒P_(fixK)-purL和P_(fixR)-purL的根瘤菌共生能力 | 第71-7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3-74页 |
·利用报告基因gusA研究purL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74-94页 |
·purL-gusA微弱表达载体pHN811的构建 | 第74-76页 |
·purL-gusA共生诱导型表达载体pTPG-PnifH,pTPG-PfixN和pTPG-PnifQ的构建 | 第76-78页 |
·HH103染色体上purL基因与外源purL-gusA融合单元的重组 | 第78-80页 |
·purL基因表达水平对根瘤菌生长的影响 | 第80-83页 |
·purL表达方式和水平对根瘤菌共生能力的影响 | 第83-9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2-94页 |
·purL基因表达方式对竞争结瘤和土壤存活能力的影响 | 第94-101页 |
·重组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 | 第94-98页 |
·重组菌株延迟共接种时的竞争结瘤能力 | 第98-99页 |
·供试菌株在土壤中存活能力 | 第99-10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0-101页 |
·费氏中华根瘤菌PurL~-突变株与重组菌株的其它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1-107页 |
·PurL~-突变株的脂多糖分析 | 第101-102页 |
·purL基因渗漏表达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PurL~-突变对菌株接合转移能力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6-107页 |
4.总结和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3页 |
附录 | 第123-125页 |
发表文章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