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山围岩稳定性监测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冬瓜山矿区及矿床地质 | 第7-11页 |
1.1.1 区域地层及构造特征 | 第7页 |
1.1.2 矿区及矿床地质 | 第7-8页 |
1.1.3 矿区构造应力 | 第8-9页 |
1.1.4 矿体及围岩特征 | 第9-10页 |
1.1.5 矿床典型岩石力学参数 | 第10-11页 |
1.2 冬瓜山开采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工程地质与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3-29页 |
2.1 前言 | 第13页 |
2.2 岩体结构调查和统计方法 | 第13-15页 |
2.3 岩体质量分类方法 | 第15-20页 |
2.3.1 岩体分类的参考因素 | 第15-16页 |
2.3.2 岩体分类方法 | 第16-20页 |
2.4 冬瓜山岩体质量调查分析 | 第20-25页 |
2.4.1 调查位置和内容 | 第20-21页 |
2.4.2 节理统计分析 | 第21-25页 |
2.5 岩体质量评价 | 第25-26页 |
2.6 局部特殊岩体评价 | 第26-28页 |
2.7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地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 第29-40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监测目的 | 第29-30页 |
3.3 监测内容 | 第30页 |
3.4 监测项目 | 第30页 |
3.5 监测手段 | 第30-32页 |
3.5.1 监测手段的选择 | 第30-31页 |
3.5.2 采用监测仪器的性能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3.6 监测网的布置 | 第32-34页 |
3.7 监测仪器的安装 | 第34-39页 |
3.7.1 中煤KSE-Ⅱ-1型钻孔应力计安装 | 第35-37页 |
3.7.2 光弹应力计安装 | 第37页 |
3.7.3 钻孔应力计安装 | 第37-39页 |
3.8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 第40-49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灰色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40-46页 |
4.2.1 灰色建模思想 | 第40-41页 |
4.2.2 灰色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41-43页 |
4.2.3 GM(1,1)模型 | 第43-45页 |
4.2.4 灰色预测 | 第45-46页 |
4.3 灰色预测的具体实现 | 第46-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应力变形监测数据库系统程序研制及其应用 | 第49-57页 |
5.1 前言 | 第49页 |
5.2 建立应力变形监测数据库系统的方法概述 | 第49-51页 |
5.2.1 建立监测系统的软件概述 | 第49页 |
5.2.2 建立应力变形监测数据库系统的方法 | 第49-51页 |
5.3 应力变形监测数据库系统程序的研制 | 第51-54页 |
5.3.1 系统结构设计 | 第51-52页 |
5.3.2 系统模块 | 第52页 |
5.3.3 数据分析模块 | 第52-53页 |
5.3.4 图形显示模块 | 第53-54页 |
5.3.5 数据输出模块 | 第54页 |
5.4 应力变形监测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 第54-56页 |
5.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