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9页 |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2.可吸收缝合线研制的可行性 | 第11页 |
3.可吸收缝合线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3.1 天然可吸收手术缝合线 | 第12-13页 |
3.2 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 | 第13-15页 |
3.3 我国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研究状况 | 第15页 |
4.动物肌腱、胶原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4.1 海狸鼠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4.2 动物肌腱、胶原蛋白结构 | 第16页 |
4.3 胶原蛋白的性质 | 第16-19页 |
第一章 肌腱缝合线的制作及物理性能的研究 | 第19-2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1.1 材料 | 第19页 |
1.2 制作方法与物理特性测评 | 第19-20页 |
2.试验结果 | 第20-22页 |
2.1 肌腱的长度和直径大小分布 | 第20-21页 |
2.2 抗拉强度测定结果 | 第21页 |
2.3 打结试验结果 | 第21-22页 |
3.讨论与分析 | 第22-23页 |
3.1 肌腱处理的原理 | 第22页 |
3.2 肌腱缝合线制作的条件 | 第22-23页 |
3.3 肌腱缝合线经济效益分析 | 第23页 |
4.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肌腱缝合线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24-2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1.1 材料 | 第24页 |
1.2 方法 | 第24-2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2.1 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 | 第25-26页 |
2.2 细胞增殖情况 | 第26页 |
3.讨论 | 第26页 |
4.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肌腱缝合线的生物相容性试验研究 | 第27-3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1.1 材料 | 第27页 |
1.2 样品制备 | 第27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2.结果 | 第29-31页 |
2.1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 第29页 |
2.2 溶血试验 | 第29-30页 |
2.3 热源试验 | 第30页 |
2.4 皮内刺激试验 | 第30-31页 |
3.讨论 | 第31页 |
4.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肌腱缝合线抗原性的初步研究 | 第32-3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1.1 材料 | 第32页 |
1.2 动物的免疫 | 第32页 |
1.3 间接ELISA法 | 第32-33页 |
2.结果 | 第33-34页 |
2.1 静脉输注肌腱缝合线的抗原性 | 第33页 |
2.2 抗原稀释度的初步选择 | 第33页 |
2.3 免疫三种抗原后家兔血清抗体滴度 | 第33-34页 |
3.讨论 | 第34-35页 |
4.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肌腱缝合线植入试验及在兔体内的降解、吸收的研究 | 第36-4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 材料 | 第36页 |
1.2 方法 | 第36-37页 |
2.试验结果 | 第37-40页 |
2.1 刀口愈合情况 | 第37-38页 |
2.2 背部疤痕情况 | 第38页 |
2.3 体温变化情况 | 第38页 |
2.4 血细胞计数结果 | 第38-39页 |
2.5 病理检查结果 | 第39-40页 |
2.6 肌腱缝合线降解、吸收情况 | 第40页 |
3.分析与讨论 | 第40-42页 |
3.1 白细胞变化情况分析 | 第40-41页 |
3.2 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 第41页 |
3.3 缝合线在体内降解和吸收情况分析 | 第41页 |
3.4 对缝合线的评价及建议 | 第41-42页 |
4.小结 | 第42-43页 |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