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岩石稳定性分析论文

层状岩体边坡工程力学参数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35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研究进展第15-24页
 1.3 边坡岩体质量评价研究进展第24-29页
 1.4 Hoek-Brown强度准则研究进展第29-31页
 1.5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取值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第32-35页
第2章 边坡岩体质量评价及岩体力学参数选取研究第35-52页
 2.1 概述第35页
 2.2 岩体质量评价研究准则第35-37页
 2.3 修正的RMR法——GSMR法第37-49页
  2.3.1 RMR分类系统概述第37-39页
  2.3.2 Romana对RMR法的修正第39-41页
  2.3.3 修正的RMR法——GSMR法第41-49页
   2.3.3.1 关于权值R_1~R_3的连续性修正第41-43页
   2.3.3.2 关于修正系数F_3的修正第43-44页
   2.3.3.3 关于结构面与作用力夹角β(修正系数F_4)的修正第44-45页
   2.3.3.4 人工边坡形态调整权值R_8第45-46页
   2.3.3.5 地震应力调整权值R_9第46页
   2.3.3.6 边坡高度调整权值R_(10)第46-47页
   2.3.3.7 GSMR法的提出第47-49页
 2.4 根据GSMR法估算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第49-51页
  2.4.1 边坡岩体变形模量的估算第49-50页
  2.4.2 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估算第50-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边坡开挖及锚固岩体力学参数研究第52-69页
 3.1 概述第52页
 3.2 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第52-57页
  3.2.1 σ_(ci)的微结构张量表示第53-54页
  3.2.2 参数m_b、s和a的开挖弱化因子表示第54-55页
  3.2.3 参数m_b、s和a的锚固增强因子表示第55-57页
 3.3 边坡开挖及锚固岩体力学参数估算第57-63页
  3.3.1 边坡岩体变形参数估算第57页
  3.3.2 边坡岩体强度参数估算第57-63页
 3.5 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第63-65页
 3.6 数值算例第65-68页
 3.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基于室内试验的岩石流变本构模型及流变参数研究第69-89页
 4.1 概述第69页
 4.2 岩石流变本构模型理论第69-80页
  4.2.1 量测应变与蠕变柔量关系第69-73页
  4.2.2 粘弹性本构模型第73-76页
  4.2.3 弹-粘塑性本构模型第76-80页
 4.3 流变参数估计第80-81页
 4.4 工程实例研究第81-87页
  4.4.1 工程概况第81页
  4.4.2 泥板岩室内流变试验研究第81-82页
   4.4.2.1 试验目的第81-82页
   4.4.2.2 试验原理第82页
  4.4.3 试验结果及流变参数估计第82-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层状结构岩体力学参数研究第89-106页
 5.1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5.2 层状结构岩体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特点第89-90页
 5.3 层状结构岩体等效介质理论研究第90-105页
  5.3.1 基本假定第91-93页
  5.3.2 Voigt-Reuss模型第93-95页
  5.3.3 Eshelby模型第95-97页
  5.3.4 白洽模型第97-99页
  5.3.5 微分模型第99-101页
  5.3.6 Mori-Tanaka模型第101-102页
  5.3.7 Hashin-Shtrikman模型第102-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6章 向家坝左岸高边坡岩体力学参数研究第106-126页
 6.1 工程概况第106-107页
 6.2 工程地质条件第107-108页
 6.3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估算第108-124页
  6.3.1 GSMR法第108-113页
  6.3.2 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第113-117页
  6.3.3 含煤岩组等效弹性模量研究第117-120页
  6.3.4 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第120-121页
  6.3.5 高边坡变形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第121-124页
   6.3.5.1 高边坡三维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21-122页
   6.3.5.2 计算成果及分析第122-124页
 6.4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7.1 本文结论第126-127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8页
符号意义第138-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个人简历、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德精神和法律精神的嬗变
下一篇: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媒体之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