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3页 |
1.1 科技经济的相关理论发展 | 第11-17页 |
1.1.1 科技与技术创新 | 第11-12页 |
1.1.2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 第12-16页 |
1.1.3 发展经济学的科技经济理论回顾 | 第16-17页 |
1.2 我国地方科技事业发展阶段 | 第17-22页 |
1.2.1 地方科技事业内涵与特征 | 第17-18页 |
1.2.2 我国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阶段 | 第18-20页 |
1.2.3 我国地方科技事业发展的模式分析之一 | 第20-21页 |
1.2.4 我国地方科技事业发展的模式分析之二 | 第21-22页 |
1.3 区域科技事业发展与演化机制分析 | 第22-23页 |
2. 南通区域科技经济发展背景与状况 | 第23-31页 |
2.1 科技全球一体化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 | 第23-27页 |
2.1.1 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含义 | 第23页 |
2.1.2 科技全球一体化的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2.1.3 科技全球一体化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影响 | 第24-27页 |
2.2 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经济一体化 | 第27-28页 |
2.2.1 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 第27-28页 |
2.2.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 | 第28页 |
2.3 南通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28-31页 |
2.3.1 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 | 第28-30页 |
2.3.2 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 第30-31页 |
3. 制约南通区域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 | 第31-60页 |
3.1 社会科技投入能力因素 | 第31-34页 |
3.1.1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能力不强,形势不容乐观 | 第31-34页 |
3.1.2 企业科技投入在全省处于下游水平,明显偏低 | 第34页 |
3.2 企业技术创新微观主体因素 | 第34-39页 |
3.2.1 企业单位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与需求低 | 第34-35页 |
3.2.2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未能充分开展 | 第35-36页 |
3.2.3 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竞争力不强 | 第36-37页 |
3.2.4 民营科技企业创业环境不佳 | 第37-39页 |
3.3 科技人才因素 | 第39-43页 |
3.3.1 南通市科技人才资源供给乏力 | 第39-40页 |
3.3.2 南通市企业研究与发展人员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低 | 第40页 |
3.3.3 地方高等学校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纳能力低 | 第40页 |
3.3.4 南通相关人力资本条件缺陷 | 第40-43页 |
3.4 科技基础条件积累因素 | 第43-46页 |
3.4.1 科技基础条件的含义和重要性 | 第43-44页 |
3.4.2 南通科技基础条件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 第44-46页 |
3.5 科技中介服务因素 | 第46-50页 |
3.5.1 科技中介服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 第46-47页 |
3.5.2 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形势 | 第47-48页 |
3.5.3 南通科技中介服务的现状和不足 | 第48-50页 |
3.6 城市工业化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科技事业的拉动因素 | 第50-54页 |
3.6.1 南通城市工业化发展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拉动存在的不足 | 第50-53页 |
3.6.2 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科技事业拉动存在的不足 | 第53-54页 |
3.7 开放性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因素 | 第54-56页 |
3.7.1 南通开放性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和不足 | 第54-55页 |
3.7.2 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开放性科技资源配置的经验值得借鉴 | 第55-56页 |
3.8 科技事业的组织协调行为因素 | 第56-60页 |
3.8.1 南通科技事业发展的政府组织协调的不足 | 第56-57页 |
3.8.2 南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组织与协调的不足 | 第57-60页 |
4. 南通区域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取向、主要目标和措施建议 | 第60-75页 |
4.1 南通区域科技事业发展趋势 | 第60-66页 |
4.1.1 南通区域科技事业发展的机会窗口增大 | 第60-62页 |
4.1.2 南通区域科技事业发展的竞争压力递增 | 第62-66页 |
4.2 南通区域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第66-67页 |
4.2.1 “以人为本”是南通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 第66页 |
4.2.2 “引进转化”是南通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 第66-67页 |
4.2.3 “协同集成”是南通科技事业发展组织保障 | 第67页 |
4.2.4 “有所突破”是南通科技事业发展的具体选择 | 第67页 |
4.3 南通区域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向 | 第67-70页 |
4.3.1 以发展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第67-68页 |
4.3.2 以现有的和潜在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为方向,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68页 |
4.3.3 以区域竞争能力提升为目标,促进科技经济的集约发展 | 第68-69页 |
4.3.4 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兴农”工作,切实为三农服务 | 第69页 |
4.3.5 加强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事业工作,推动南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第69-70页 |
4.3.6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环境氛围,确保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 第70页 |
4.4 主要目标 | 第70-71页 |
4.4.1 总体目标 | 第70页 |
4.4.2 具体目标 | 第70-71页 |
4.5 措施建议 | 第71-75页 |
4.5.1 加大科技宏观调控力度,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 | 第71-72页 |
4.5.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保障科技事业优先发展 | 第72-73页 |
4.5.3 加强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实现产业技术加快升级 | 第73页 |
4.5.4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 第73页 |
4.5.5 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 第73-74页 |
4.5.6 加快社会公益领域科技事业发展,推动南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