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3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3-20页 |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 第13-17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7-19页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20-26页 |
一、近代化、西化、现代化 | 第20-24页 |
二、俗世化、革新与现代性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现代化处境中的道教 | 第26-33页 |
一、道教的衰微和民间化倾向 | 第26-30页 |
二、民国年间道教界为道教文化现代转型所作的努力 | 第30-33页 |
第一章 陈撄宁生平、著术及其仙学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 | 第33-69页 |
第一节 陈撄宁的生平和著述 | 第33-42页 |
一、游学拜师,广涉博览 | 第33-36页 |
二、收授门徒传道授业 | 第36-37页 |
三、大兴炉火,烧炼外丹 | 第37-38页 |
四、团结同志 弘扬仙学 | 第38-40页 |
五、参与道协 功在当代 | 第40页 |
六、著作等身 影响深远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陈撄宁生活的时代和所处文化背景 | 第42-69页 |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 | 第42-44页 |
二、内战连连与国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 第44-45页 |
三、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的七零八落 | 第45-49页 |
四、政治革命与思想激荡 | 第49-53页 |
五、文化变迁与学术应对 | 第53-55页 |
六、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 | 第55-62页 |
七、佛教文化的现代转型 | 第62-69页 |
第二章 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特点 | 第69-142页 |
第一节 勇于担当的仙学思想的现代性 | 第69-76页 |
一、中国经学式忧患意识与道统 | 第69-73页 |
二、创立仙学,舍我其谁 | 第73-76页 |
第二节 仙道救国思想的现代性 | 第76-85页 |
一、陈撄宁论道教文化与中国精神 | 第76-80页 |
二、仙道救国与神通救世 | 第80-85页 |
第三节 仙学独立思想的现代性 | 第85-106页 |
一、从“三教合一”到仙学独立 | 第85-93页 |
二、仙学独立的论证 | 第93-99页 |
三、仙学独立之目的 | 第99-102页 |
四、仙学独立之作用 | 第102-106页 |
第四节 仙学与科学调适的现代性 | 第106-118页 |
一、仙学与科学接近 | 第107-113页 |
二、引科学改造仙学 | 第113-115页 |
三、仙学高于科学 | 第115-118页 |
第五节 仙学平民化意识的现代性 | 第118-127页 |
一、金丹道教的贵族化与平民化 | 第118-120页 |
二、陈撄宁的“道为公有”“平民有分”思想 | 第120-127页 |
第六节 男女平等思想的现代性 | 第127-134页 |
一、道教传统文化中的两性观 | 第127-128页 |
二、陈撄宁仙学思想的两性观 | 第128-131页 |
三、实践上的清修与双修 | 第131-134页 |
第七节 与时俱进的仙学改革论的现代性 | 第134-142页 |
一、仙学不应墨守成规 | 第134-136页 |
二、用革命的方法弘扬仙道 | 第136-142页 |
第三章 陈撄宁为道教文化现代转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 | 第142-182页 |
第一节 陈撄宁在道教组织和机构中的作用 | 第142-150页 |
一、陈撄宁与民国年间的道教组织 | 第142-146页 |
二、陈撄宁与中华仙学院 | 第146-148页 |
三、陈撄宁与中国道教协会 | 第148-150页 |
第二节 陈撄宁在近现代道教媒体中的作用 | 第150-173页 |
一、关于《扬善半月刊》的创办者 | 第150-152页 |
二、陈撄宁与《扬善半月刊》之关系 | 第152-156页 |
三、关于《扬善半月刊》的性质问题 | 第156-161页 |
四、关于《仙道月报》的名称和期数 | 第161-167页 |
五、关于《仙道月报》的性质 | 第167-168页 |
六、陈撄宁与《仙道月报》之关系 | 第168-170页 |
七、陈撄宁与《道协会刊》 | 第170-173页 |
第三节 陈撄宁学派及其影响 | 第173-182页 |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陈撄宁学派 | 第173-179页 |
二、陈撄宁学派对当代道学的影响 | 第179-182页 |
第四章 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 | 第182-212页 |
一、陈撄宁在当时的大师地位和影响 | 第183-189页 |
二、陈撄宁对现当代道教文化的影响 | 第189-198页 |
三、儒释道三教文化转型下的陈撄宁(以冯友兰和太虚为个案) | 第198-212页 |
后记 | 第212-213页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13-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