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一、钱谦益生平 | 第7页 |
二、钱谦益研究现状简述 | 第7-14页 |
三、本文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4-15页 |
上编 总论 | 第15-46页 |
第一章 钱谦益文学批评的初衷和基本立场 | 第15-34页 |
第一节 针贬俗学 斯文自任 | 第15-21页 |
第二节 世家心态 六朝情环 | 第21-29页 |
第三节 文从字顺 缘情绮靡 | 第29-34页 |
第二章 从《列朝诗集小传》看钱谦益的“遗民情绪” | 第34-46页 |
第一节 追怀明代盛时文学 | 第34-39页 |
第二节 反思明朝政治得失 | 第39-43页 |
第三节 寄寓明朝中兴希望 | 第43-46页 |
中编 分论 | 第46-133页 |
第一章 钱谦益对明代不同地域文学的态度 | 第46-66页 |
第一节 吴中文学 | 第46-52页 |
第二节 江右文学 | 第52-59页 |
第三节 闽派诗歌 | 第59-62页 |
第四节 其它地域 | 第62-66页 |
第二章 钱谦益对部分明代作家和文学流派的批评 | 第66-112页 |
第一节 刘基与宋镰 | 第66-70页 |
第二节 从“台阁体”到李东阳 | 第70-75页 |
第三节 李梦阳的“北地云雾” | 第75-89页 |
一、“平天冠”与“酒徒” | 第75-78页 |
二、“北地云雾” | 第78-85页 |
三、门墙与坛站 | 第85-89页 |
第四节 唐宋派与汤显祖 | 第89-96页 |
第五节 公安派 | 第96-106页 |
一、文学批评 | 第96-101页 |
二、钱谦益与袁中道之交往 | 第101-106页 |
第六节 竟陵派 | 第106-112页 |
第三章 “王世贞晚年定论说”考辨 | 第112-133页 |
第一节 关于王世贞所作“归有光像赞”之考辩 | 第112-121页 |
第二节 关于王世贞《书李西涯乐府后》之考辨 | 第121-126页 |
第三节 关于王世贞及前后七子复古“口号”之考辨 | 第126-133页 |
下编 结论 | 第133-161页 |
第一章 钱谦益与黄宗羲文学观念的差异 | 第133-144页 |
第一节 二人之交往 | 第133-137页 |
第二节 《明文海》与《列朝诗集》 | 第137-139页 |
第三节 黄宗羲与钱谦益文学批评的差异 | 第139-142页 |
第四节 钱、黄文学批评思想差异的成因 | 第142-144页 |
第二章 《列朝诗集》与《明诗综》的比较 | 第144-150页 |
第三章 从《明诗别裁集》和《明诗纪事》看清代对钱谦益评价的变化 | 第150-156页 |
第四章 钱谦益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 | 第156-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8页 |
后记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