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6页 |
第一章 信托监督机制构建的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第一节 构建信托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一、信托风险的客观存在 | 第16-17页 |
二、信托监督机制防范信托风险的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信托定义取向的偏差:完善信托监督机制的理论前提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我国信托监督机制构建的思考 | 第22-31页 |
第一节 信托监督机制构建的价值取向 | 第22-24页 |
一、信托监督机制与自由 | 第22-23页 |
二、信托监督机制与平等 | 第23-24页 |
三、信托监督机制与安全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信托监督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24-26页 |
一、兼顾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 | 第24-25页 |
二、信托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协调发展,共同作用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我国信托监督机制的体系构建 | 第26-31页 |
一、我国信托监督机制构建的法律渊源 | 第26-28页 |
二、我国信托监督机制构建的立法特点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我国信托内部监督机制完善的思考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委托人与受益人监督权限的利益冲突 | 第31-33页 |
一、不同法系委托人地位之价值取向 | 第31页 |
二、清晰划分委托人与受益人的权限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多数受托人的相互监督 | 第33-34页 |
一、连带责任制度下的监控设计 | 第33页 |
二、我国《信托法》第31 条与第32 条之不足及改善思路..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信托监察人的设置 | 第34-37页 |
一、两大法系在设置范围上有所区别 | 第34-35页 |
二、加强具体制度建构 | 第35页 |
三、明确私益信托监察人制度 | 第35-37页 |
第四节 集合资金信托托管人的引入 | 第37-39页 |
一、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与集合资金运用的例外 | 第37页 |
二、集合资金信托引入信托托管人的可能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信托外部监督机制的思考 | 第39-51页 |
第一节 信托外部监管局限及变革 | 第39-41页 |
一、信托主管机关的传统职能划分 | 第39页 |
二、现阶段监管举措评析 | 第39-40页 |
三、市场监督理念变革与外部监督主体重塑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信托主管机关的本土化建构 | 第41-48页 |
一、《信托法》并未将法院确定为信托的监督机关 | 第41-42页 |
二、公益信托存在多重管理问题 | 第42-43页 |
三、金融信托监管框架存在缺陷 | 第43-44页 |
四、信托归口监督的理论设想 | 第44-45页 |
五、现阶段信托监管协调的适当选择 | 第45-48页 |
第三节 信托同业自律监督 | 第48-51页 |
一、政府主导型的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力之局限 | 第49页 |
二、信托自律组织成立的路径选择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涉外信托监督机制的构建思路 | 第51-56页 |
第一节 涉外信托内部监督机制国际统一化的法律实践 | 第51-52页 |
一、《海牙公约》有关信托准据法的规定 | 第51-52页 |
二、《海牙公约》与信托内部监督 | 第52页 |
第二节 信托外部监督机制构建的国际趋势 | 第52-53页 |
一、信托机构多元化与金融监管体制一体化 | 第52-53页 |
二、信托外部监督机制构建的国际趋同 | 第53页 |
第三节 我国的立场与对策 | 第53-56页 |
一、加快制定涉外信托关系法律适用规则 | 第53-54页 |
二、加强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