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区域矿产、矿产分布论文

铜陵矿集区矿田构造控矿与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前言第11-17页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2页
 二、铜陵矿集区研究现状第12-13页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工作量第13-14页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4-17页
第一章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第17-30页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及其发展演化历史第17-20页
  一、区域地质构造及其发展演化历史第17-18页
  二、铜陵矿集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第18-20页
 第二节 区域深部地质特征第20-24页
  一、区域壳幔结构第20页
  二、莫霍面特征第20-22页
  三、铜陵矿集区地壳结构第22-24页
 第三节 地层及其赋矿特征第24页
  一、地层基本特征第24页
  二、地层赋矿特征第24页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第24-30页
  一、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第24-26页
  二、铜陵矿集区主要地质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26-30页
第二章 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第30-57页
 第一节 构造-岩浆活动的时空结构第30-33页
  一、侵入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构造的关系第30-31页
  二、侵入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第31-33页
 第二节 岩石学特征第33-35页
 第三节 地球化学特征第35-49页
  一、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第35-40页
  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40页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40-44页
  四、同位素地球化学第44-49页
 第四节 侵入岩成因及岩浆作用对构造环境的指示第49-51页
  一、侵入岩成因第49-51页
  二、岩浆作用对构造环境的指示第51页
 第五节 岩浆作用与成矿第51-57页
  一、侵入岩的含矿特征第51页
  二、侵入岩与矿床的时空关系第51-52页
  三、侵入岩与矿床的成因关系第52页
  四、侵入岩的“体中体”、共岩浆补余分异效应与成矿第52-55页
  五、侵入岩冷速率与成矿第55-57页
第三章 矿田构造控矿特征第57-85页
 第一节 矿田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第57-70页
  一、矿田地质特征第57-61页
  二、矿床类型划分第61-62页
  三、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第62-70页
 第二节 矿田构造控矿特征第70-80页
  一、“行、列、汇”构造样式控矿第70-71页
  二、接触构造体系控矿第71-79页
  三、“隆中凹”构造与成矿第79-80页
 第三节 矿田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垂直分带模式第80-85页
  一、矿田构造的形成及其演化第80-82页
  二、矿田构造垂直分带模式第82-85页
第四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第85-107页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观测第85-93页
  一、样品的采集、制备及研究方法第85页
  二、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第85-86页
  三、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第86-93页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成分与成矿流体运移第93-98页
  一、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第93-95页
  二、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第95-96页
  三、成矿流体密度及成矿压力第96-97页
  四、成矿流体的运移分析第97-98页
 第三节 流体包裹体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98-103页
  一、稀土元素第98页
  二、微量元素第98-103页
 第四节 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03-107页
  一、碳和氧同位素第103-104页
  二、氢和氧同位素第104-107页
第五章 成矿化学动力学第107-126页
 第一节 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07-109页
  一、水-岩相互作用的化学动力学第107-108页
  二、地质流体的热质输运和反应第108-109页
  三、成矿元素的输运与沉淀第109页
 第二节 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第109-110页
  一、样品及其处理第110页
  二、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第110页
 第三节 成矿化学动力学第110-126页
  一、流动体系的动力学模型第110-111页
  二、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11-126页
第六章 铜陵矿集区的形成、演化及铜矿富集规律第126-138页
 第一节 矿集区铜(金、硫、铁)矿床的形成第126-134页
  一、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26-130页
  二、成矿物质来源第130页
  三、成矿流体来源第130-131页
  四、成矿作用时限第131-133页
  五、矿床成因分析第133-134页
 第二节 铜陵矿集区成矿地质演化和铜矿富集规律第134-138页
  一、铜陵矿集区成矿地质演化历史第134页
  二、铜陵矿集区铜矿富集规律第134-137页
  三、找矿方向分析第137-138页
结论及存在问题第138-141页
 一、结论第138-140页
 二、存在问题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2页
附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移就辞格意义的认知阐释
下一篇:兔窦房结组织急性损伤后电生理功能与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及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