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研究
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平行进口与平行进口中的商标权问题 | 第10-22页 |
第一节 平行进口概述 | 第10-16页 |
一、 平行进口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平行进口的类型 | 第11-12页 |
三、 平行进口发生的方式 | 第12-14页 |
四、 平行进口发生的原因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平行进口中的商标权问题 | 第16-22页 |
一、 平行进口中的商标权 | 第16-18页 |
二、 平行进口与商标权的关系 | 第18页 |
三、 平行进口对商标权人的影响 | 第18-20页 |
四、 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规则 | 第22-35页 |
第一节 权利用尽规则 | 第22-25页 |
一、 权利用尽规则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 权利用尽规则的形式 | 第23页 |
三、 权利用尽规则的适用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地域性规则 | 第25-27页 |
一、 地域性规则的内涵 | 第25-26页 |
二、 地域性规则的适用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公私利益平衡规则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竞争保护规则 | 第28-31页 |
一、 平行进口与反不正当竞争 | 第29页 |
二、 平行进口与反垄断 | 第29-31页 |
第五节 与物权冲突协调规则 | 第31-35页 |
一、 与物权相比商标权的特别之处 | 第31-32页 |
二、 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与物权的冲突 | 第32-33页 |
三、 权利用尽是对商标权与物权冲突的平衡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现状 | 第35-44页 |
第一节 我国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理论分析 | 第35-39页 |
一、 反对商标产品平行进口的观点 | 第35-36页 |
二、 赞成商标产品平行进口的观点 | 第36-37页 |
三、 折衷主义的观点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我国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司法实务 | 第39-42页 |
一、 力士香皂商标案介绍 | 第39-40页 |
二、 案例评析 | 第40-42页 |
第三节 我国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现状评价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国际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比较分析 | 第44-57页 |
第一节 国际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 第44-45页 |
一、 巴黎公约的相关规定 | 第44页 |
二、 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欧盟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45-51页 |
一、 欧盟商标权利区域用尽规则 | 第46-48页 |
二、 欧盟对商标权利区域用尽规则的限制 | 第48-50页 |
三、 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相关规定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美国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51-54页 |
一、 美国商标权利国内用尽规则 | 第51-52页 |
二、 美国商标权利国内用尽规则的例外 | 第52-54页 |
三、 美国最近对待平行进口态度的变动 | 第54页 |
第四节 日本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54-57页 |
一、 1972年前日本对平行进口的态度 | 第54-55页 |
二、 1972年后日本对平行进口态度的变动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对我国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 第57-68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和不足 | 第57-59页 |
一、 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57-58页 |
二、 我国现行法律存在的不足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模式的选择 | 第59-63页 |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模式 | 第59页 |
二、 商标法的保护模式 | 第59-60页 |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保护模式的比较 | 第60-62页 |
四、 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模式的设计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平行进口中商标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 | 第63-68页 |
一、 商标法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 | 第63-64页 |
二、 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 | 第64-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