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 ·发光材料 | 第15-18页 |
| ·发光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 第15页 |
| ·发光材料的组成 | 第15-16页 |
| ·光致发光过程 | 第16页 |
| ·发光机理 | 第16-17页 |
| ·晶体场理论 | 第16-17页 |
| ·能带理论 | 第17页 |
| ·无机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17-18页 |
| ·莫来石(Mullite)基发光材料 | 第18-22页 |
| ·莫来石的化学组成及晶体结构 | 第18-19页 |
| ·莫来石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铝酸盐发光材料概述 | 第22-25页 |
| ·红色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课题立论、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3页 |
|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32页 |
| ·溶胶-凝胶-微波辐射法合成莫来石基红色发光材料 | 第30-32页 |
| ·固相-微波辐射法合成铝酸镁基红色发光材料 | 第32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溶胶-凝胶-微波辐射法合成莫来石基红色发光材料 | 第33-39页 |
| ·微波加热工艺对 Al_6Si_2O_(13):Eu~(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微波介质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加热时间的影响 | 第34页 |
| ·物相分析 | 第34-35页 |
| ·激活剂的影响 | 第35-37页 |
| ·单激活剂的紫外激发分析 | 第35页 |
| ·双激活剂的紫外激发分析 | 第35-36页 |
| ·Eu~(3+)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7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掺杂剂对 Al_(36)Si2_O_(13):Eu~+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9-55页 |
| ·阳离子掺杂的影响 | 第39-49页 |
| ·紫外激发分析 | 第39-40页 |
| ·Y2O3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加热时间的影响 | 第40页 |
| ·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 ·Bi2O3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Y_2O_3和 Bi_2O_3双掺杂的影响 | 第44-47页 |
| ·Y_2O_3含量固定 Bi_2O_3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5-47页 |
| ·NaF 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加热时间的影响 | 第47页 |
| ·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 ·掺杂 LiF 的紫外激发分析 | 第49页 |
| ·阴离子掺杂的紫外激发分析 | 第49-50页 |
| ·红外分析 | 第50-51页 |
| ·物相分析 | 第51-52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固相-微波辐射法合成 MgAl_2O_4:Eu~(3+)红色发光材料 | 第55-69页 |
| ·加热工艺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激活剂浓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助熔剂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单掺杂剂的影响 | 第58-64页 |
| ·掺杂 B_2O_3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掺杂 CaF_2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掺杂 NaF 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掺杂 GeO_2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单掺杂剂影响的综合分析 | 第62-64页 |
| ·双掺杂剂的影响 | 第64-66页 |
| ·碱土金属替换的影响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 附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