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般若与美学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5页 |
第一章 印度般若与美学 | 第15-61页 |
第一节 原始宗教中的般若概念及相关美学问题 | 第15-25页 |
第二节 小乘佛学的般若美学思想 | 第25-41页 |
第三节 大乘佛学的般若美学思想 | 第41-57页 |
小结 | 第57-61页 |
第二章 般若初传与本土美学迎拒 | 第61-95页 |
第一节 谶纬神学与安世高禅空观 | 第61-68页 |
第二节 般若经传译与王弼、何晏玄学之关系 | 第68-79页 |
第三节 般若践行与美学精神 | 第79-91页 |
小结 | 第91-95页 |
第三章 般若学本体论与佛玄美学建构 | 第95-154页 |
第一节 “格义佛学':佛玄美学对话的一次尝试 | 第95-108页 |
第二节 般若玄学化与佛玄美学理论建构 | 第108-120页 |
第三节 “六家七宗”之佛玄美学本体论 | 第120-135页 |
第四节 佛玄美学旨趣辨 | 第135-147页 |
小结 | 第147-154页 |
第四章 中观般若与佛学美学的体系化 | 第154-232页 |
第一节 从方等般若到中观般若 | 第154-166页 |
第二节 《心经》与《中论》的般若美学意涵 | 第166-185页 |
第三节 关河僧团的追求与佛玄的终结 | 第185-196页 |
第四节 《肇论》的中观般若美学思想 | 第196-211页 |
第五节 佛学体系与中国美学体系的内在耦合 | 第211-225页 |
小结 | 第225-232页 |
结语 | 第232-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41页 |
后记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