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蚜虫与其胞内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 第14-59页 |
| 1 前言 | 第14-15页 |
| 2 蚜虫细胞内共生细菌的形态与分布 | 第15-19页 |
| ·共生现象的特征及胞内共生菌的形态和分类地位 | 第15-18页 |
| ·昆虫胞内共生现象的特征 | 第15-16页 |
| ·蚜虫胞内共生菌的形态特征 | 第16-18页 |
| ·蚜虫胞内共生菌的分类地位 | 第18页 |
| ·Buchnera菌在蚜科中的分布 | 第18-19页 |
| ·蚜虫中的其它微生物 | 第19页 |
| 3 Buchnera菌在蚜虫体内的位置、传递途径及发生动态 | 第19-22页 |
| ·Buchnera菌在蚜虫体内的位置 | 第19页 |
| ·Buchnera菌的传递途径 | 第19-20页 |
| ·Buchnera菌在蚜虫体内的发生动态 | 第20-22页 |
| 4 寄主蚜虫对其胞内共生细菌的调控 | 第22-23页 |
| ·溶酶体机制 | 第22页 |
| ·血细胞机制 | 第22-23页 |
| ·溶菌酶机制 | 第23页 |
| ·内分泌机制 | 第23页 |
| 5 Buchnera菌对寄主蚜虫的作用 | 第23-31页 |
| ·氨基酸合成 | 第23-26页 |
| ·提供脂类及固醇 | 第26-27页 |
| ·提供维生素 | 第27-28页 |
| ·提供能源 | 第28页 |
| ·氨解毒作用 | 第28-30页 |
| ·其它功能 | 第30-31页 |
| 6 Buchnera菌的基因组研究 | 第31-40页 |
| ·基因组大小 | 第31-32页 |
| ·rRNA操纵子 | 第32-34页 |
| ·GroES和GroEL基因 | 第34-36页 |
| ·几种合成氨基酸的基因 | 第36-40页 |
| ·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 | 第36-38页 |
| ·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一般途径中的基因 | 第38-39页 |
| ·硫酸盐的还原及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 | 第39-40页 |
| ·其它基因 | 第40页 |
| 7 讨论 | 第40-42页 |
| ·研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 ·营养研究的复杂性 | 第41页 |
| ·关于抗生素处理的一些问题 | 第41-42页 |
| ·昆虫共生菌与病虫害的防治 | 第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59页 |
| 第二章 共生菌在黑豆蚜生长和繁殖中的作用 | 第59-7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抗生素 | 第59页 |
| ·蚜虫饲养 | 第59页 |
| ·抗生素处理方法 | 第59-60页 |
| ·喷洒植物表面 | 第59-60页 |
| ·同时喷洒蚜虫和植株表面 | 第60页 |
| ·直接喷洒虫体 | 第60页 |
| ·经植株内吸 | 第60页 |
| ·添加到全纯饲料中 | 第60页 |
| ·土霉素有效浓度试验 | 第60页 |
| 2 结果及分析 | 第60-66页 |
| ·植物表面喷洒抗生素对蚜虫的间接作用结果 | 第60-61页 |
| ·抗生素经蚜虫体壁和植株表面的联合作用结果 | 第61-63页 |
| ·抗生素直接喷洒在虫体上对蚜虫的作用结果 | 第63页 |
| ·抗生素经植株内吸后对蚜虫的作用结果 | 第63-64页 |
| ·抗生素添加到全纯饲料中对蚜虫的作用结果 | 第64-65页 |
| ·土霉素经植物内吸的有效浓度试验结果 | 第65-66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一:菌胞体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 第70-71页 |
| 第三章 黑豆蚜脱共生的分子诊断 | 第71-7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 ·黑豆蚜饲养 | 第71-72页 |
| ·抗生素 | 第72页 |
| ·抗生素处理方法 | 第72页 |
| ·DNA抽提 | 第72页 |
|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 第72页 |
| ·电镜观察 | 第72页 |
| 2 结果及分析 | 第72-76页 |
| ·利福平对蚜虫的作用效果 | 第72-73页 |
| ·PCR检测结果 | 第73-75页 |
|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75-76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附录二:光学显微镜下黑豆蚜体内的含菌细胞及其在黑豆蚜体内的位置 | 第78-79页 |
| 第四章 共生菌对黑豆蚜体内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 第79-8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 ·黑豆蚜饲养 | 第79页 |
| ·脱共生蚜虫的培养 | 第79页 |
| ·脱共生蚜虫发育和生殖观察 | 第79-80页 |
| ·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80页 |
| ·统计分析 | 第80页 |
| 2 结果及分析 | 第80-84页 |
| ·脱共生蚜虫的发育和繁殖观察结果 | 第80-81页 |
| ·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第81-82页 |
| ·游离氨基酸测定结果 | 第82-84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 附录三:正常及脱共生黑豆蚜体内游离氨基酸测定峰值图 | 第87-89页 |
| 第五章 黑豆蚜胞内共生菌对日本柄瘤蚜茧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第89-10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 ·供试昆虫的饲养 | 第89页 |
| ·蚜虫共生菌的脱除 | 第89页 |
| ·蚜茧蜂在共生和脱共生蚜虫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观察 | 第89-90页 |
| ·共生和脱共生蚜虫被寄生后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第90页 |
| 2 结果及分析 | 第90-96页 |
| ·日本柄瘤蚜茧蜂在共生和脱共生蚜虫体内的发育 | 第90-93页 |
| ·共生和脱共生蚜虫及其被寄生后营养水平的变化 | 第93-96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 附录四:正常及脱共生黑豆蚜体内游离氨基酸测定峰值图 | 第98-100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