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晶体学论文

聚丙烯酸酯型侧链液晶聚合物及液晶手性添加剂的合成、共混与表征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6页
 1.1 基本概念第8-10页
  1.1.1 前言第8页
  1.1.2 液晶的基本结构第8-9页
  1.1.3 液晶的分类第9页
  1.1.4 液晶的多形性第9-10页
 1.2 铁电性液晶第10-11页
  1.2.1 铁电性液晶分子的化学结构第10-11页
  1.2.2 铁电液晶分类第11页
  1.2.3 手性添加剂第11页
 1.3 铁电性液晶高分子的研究第11-20页
  1.3.1 引言第11-12页
  1.3.2 铁电性液晶高分子的化学结构第12-13页
  1.3.3 铁电性液晶高分子的物化性能第13-16页
   1.3.3.1 铁电性第13页
   1.3.3.2 光电效应第13-14页
   1.3.3.3 非线性光学效应第14-15页
   1.3.3.4 相转变和织态结构第15-16页
  1.3.4 铁电性液晶高分子的合成第16-18页
   1.3.4.1 主链型铁电性液晶高分子第17页
   1.3.4.2 侧链型铁电性液晶高分子第17-18页
  1.3.5 应用前景第18-20页
   1.3.5.1 显示领域第18-19页
   1.3.5.2 非线性光学(NLO)效应第19-20页
 1.4 液晶手性添加剂、丙烯酸酯型液晶高分子的分子结构设计第20-22页
  1.4.1 铁电性液晶形成的前提条件第20页
  1.4.2 小分子手性液晶及液晶高分子的化学结构第20-22页
  1.4.3 手性添加剂及丙烯酸酯型液晶高分子的设计第22页
 1.5 聚丙烯酸酯侧链型液晶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表征第22-24页
  1.5.1 引言第22页
  1.5.2 红外光谱法第22-23页
  1.5.3 GPC法测分子量第23页
  1.5.4 其它方法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26页
第二章 手性添加剂R_(811)合成第26-40页
 2.1 目标化合物R_(811)化学结构及合成路线第26页
  2.1.1 化学结构第26页
  2.1.2 合成路线第26页
 2.2 R_(811)合成及结构表征第26-31页
  2.3.1 合成所用主要试剂及原料第26-27页
  2.3.2 主要仪器第27页
  2.3.3 实验和结构表征第27-31页
   2.3.3.1 溴己烷的合成第27页
   2.3.3.2 对己氧基苯甲酸的合成第27-28页
   2.3.3.3 4-己氧基苯甲酸-4′醛基苯酚酯的合成第28页
   2.3.3.4 4-己氧基苯甲酸-4′羧基苯酚酯的合成第28-29页
   2.3.3.5 [-]2-辛醇的制备第29-31页
   2.3.3.6 R_(811)的合成第31页
 2.3 结论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3页
 附图第33-40页
第三章 高分子液晶单体的合成第40-60页
 3.1 单体及其合成路线第40页
 3.2 单体及其中间体合成与结构表征第40-41页
  3.2.1 主要试剂及原料第40-41页
  3.2.2 主要仪器第41页
 3.3 合成实验与结构表征第41-47页
  3.3.1 丙烯酸酯(单体Ⅰ)的合成第41-46页
  3.3.2 丙烯酸酯(单体Ⅱ)的合成第46-47页
 3.4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附图第49-60页
第四章 丙烯酸酯型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第60-73页
 4.1 主要试剂及原料第60页
 4.2 主要使用仪器第60页
 4.3 实验部分第60-62页
  4.3.1 引发剂和溶剂的精制第60-61页
  4.3.2 聚合反应及聚合物的表征第61-62页
   4.3.2.1 聚合物Ⅰ的合成第61页
   4.3.2.2 聚合物Ⅱ的合成第61-62页
 4.4 聚合结果及分析第62-66页
  4.4.1 聚合条件的影响第62-64页
  4.4.2 结果与讨论第64-66页
   4.4.2.1 聚合物分子量与DSC谱图之间的关系第64-65页
   4.4.2.2 单体与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对比第65页
   4.4.2.3 聚合物分子量结果及其分析第65-66页
   4.4.2.4 聚合物结构对液晶性能的影响第66页
 4.5 手性添加剂R_(811)与高分子液晶PⅡ共混物的制备第66页
 4.6 共混高分子的液晶态表征第66-67页
 4.7 结论第67页
 参考文献第67-68页
 附图第68-73页
第五章 聚合物及共混物液晶态的表征第73-82页
 5.1 表征方法简介第73-76页
  5.1.1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第73-74页
  5.1.2 X射线衍射法第74页
  5.1.3 热台偏光显微镜法(POM)第74-76页
 5.2 聚合物、共混物及中间体的织构研究第76-80页
 5.3 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2页
结论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砀山酥梨营养诊断与矫治专家系统研究
下一篇:华博公司建设晶体生长加工基地的项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