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评价

1 绪论第1-14页
 1.1 研究背景第6-7页
 1.2 研究概况第7-12页
  1.2.1 脆弱生态环境的界定第7-8页
  1.2.2 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进展第8-11页
  1.2.3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2 脆弱生态环境的内涵和成因第14-24页
 2.1 脆弱生态环境的内涵与特性第14-17页
  2.1.1 脆弱生态环境的内涵第14-15页
  2.1.2 脆弱生态环境的特性第15-17页
 2.2 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与类型第17-24页
  2.2.1 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第17-21页
  2.2.2 脆弱生态环境的类型第21-24页
3 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区域判定第24-35页
 3.1 脆弱生态环境的判定原则第24-25页
  3.1.1 系统整体性原则第24页
  3.1.2 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第24-25页
  3.1.3 县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原则第25页
 3.2 脆弱生态环境的判别指标第25-31页
  3.2.1 定性指标判别第26-27页
  3.2.2 结构判别第27-29页
  3.2.3 定量指标判别第29-31页
 3.3 脆弱生态环境区域判定结果第31-35页
4 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价第35-45页
 4.1 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5-38页
  4.1.1 主要成因及表现特征指标第36-37页
  4.1.2 结果表现指标第37-38页
 4.2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脆弱度的计算第38-45页
  4.2.1 赋指标权重第38-39页
  4.2.2 生态脆弱县(市、区)脆弱度计算第39-45页
5 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主要脆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第45-58页
 5.1 近现代生态环境的演化第45-51页
  5.1.1 原生或原生性生境不断破坏和减少第45-46页
  5.1.2 土地利用形式变化大第46-47页
  5.1.3 土壤侵蚀面积下降,侵蚀强度减轻第47-49页
  5.1.4 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第49-50页
  5.1.5 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日益完善第50-51页
 5.2 脆弱生态环境的现状特征第51-55页
  5.2.1 脆弱生态环境的总体分布特征第51页
  5.2.2 脆弱生态环境的主要脆弱特征第51-55页
 5.3 脆弱生态环境脆弱特征的成因分析第55-58页
  5.3.1 自然因素第55-57页
  5.3.2 人为因素第57-58页
6. 脆弱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生态保护对策第58-64页
 6.1 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第58-59页
  6.1.1 生态环境退化对经济的影响第58-59页
  6.1.2 生态环境退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59页
 6.2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第59-64页
  6.2.1 加强脆弱生态环境区的治理与生态保护第59-61页
  6.2.2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策管理机制第61-62页
  6.2.3 加快生态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建设第62-63页
  6.2.4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第63页
  6.2.5 完善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第63-64页
7.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中文摘要第70-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焦虑的关系研究--对华池县四所农村中学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