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第一章 羊草及禾本科牧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第9-33页 |
| 第一节 羊草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技术在羊草中的应用 | 第9-12页 |
| 第二节 其他禾本科牧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33页 |
| 1 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进行遗传改良 | 第13页 |
| 2 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性研究 | 第13-18页 |
| 3 基因转化 | 第18-24页 |
| ·遗传转化的方法和转基因牧草的再生 | 第18-21页 |
| ·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转基因牧草 | 第21-24页 |
| 4 体细胞杂交 | 第24-25页 |
| 5 分子标记在禾本科牧草中的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 6 展望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幼胚离体培养加速育种周期 | 第33-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实验材料核幼胚培养 | 第33页 |
|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34-39页 |
| ·胚龄对幼胚和未成熟种子的萌发的影响 | 第34-36页 |
| ·胚龄对幼胚萌发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幼胚和未成熟种子在相同发育阶段萌发状况的比较 | 第36页 |
| ·植株的生长情况 | 第36-37页 |
| ·获得成活植株最大工作效率的方法 | 第37-38页 |
| ·幼胚培养缩短育种周期 | 第38-39页 |
| 3 讨论 | 第39-40页 |
| 4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羊草离体培养诱导植株再生的研究 | 第41-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 ·外植体 | 第41页 |
| ·外植体消毒 | 第41页 |
| ·培养基 | 第41-42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2页 |
| ·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42页 |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42页 |
| ·试管苗生根 | 第42-43页 |
| ·试管苗移栽 | 第43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43-52页 |
| ·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 第43-46页 |
|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差异 | 第43页 |
| ·不同浓度的2,4-D和基因型对羊草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3-46页 |
| ·不同浓度的2,4-D和基因型对羊草幼穗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3-45页 |
| ·不同浓度的2,4-D和基因型对羊草幼胚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幼胚胚龄对羊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6页 |
| ·Gln对羊草幼穗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6页 |
| ·影响羊草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因素 | 第46-51页 |
| ·基因型和外源生长激素对羊草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46-50页 |
| ·基因型和外源生长激素对羊草幼穗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基因型和外源生长激素对羊草幼胚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2,4-D的浓度对羊草分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愈伤组织继代时间对羊草分化能力 | 第51页 |
| ·pH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 3 讨论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基因枪法转化羊草的初步研究 | 第55-6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1页 |
| ·植物材料 | 第55页 |
| ·质粒 | 第55页 |
| ·重要仪器设备 | 第55页 |
| ·培养基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61页 |
| ·大肠杆菌质粒的制备 | 第55-57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56页 |
| ·实验过程 | 第56-57页 |
| ·植物材料的准备 | 第57页 |
| ·微弹的包装 | 第57-58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57-58页 |
| ·实验过程 | 第58页 |
| ·基因枪转化愈伤组织 | 第58页 |
| ·转化体的筛选及植株的再生 | 第58-59页 |
| ·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58页 |
| ·转化体选择培养植株再生 | 第58-59页 |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59-61页 |
|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 ·SDS法提取羊草基因组DNA | 第59-60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60页 |
| ·PCR检测 | 第60-61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61-63页 |
| ·预培养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61页 |
| ·受体材料Basta敏感性鉴定 | 第61-62页 |
| ·转基因羊草植株的PCR电泳检测 | 第62-63页 |
| 3 讨论 | 第63-64页 |
| 4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 缩写符号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