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海洋细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筛选 | 第16-56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16-31页 |
1 菌种筛选 | 第16-22页 |
·取样地点 | 第16页 |
·样品处理 | 第16-18页 |
·第四批样品的处理 | 第16-17页 |
·第五批样品的处理 | 第17页 |
·第六批样品的处理 | 第17-18页 |
·培养基 | 第18-19页 |
·菌种分离 | 第19-20页 |
·第四批样品菌种分离 | 第19页 |
·第五批样品菌种分离 | 第19-20页 |
·第六批样品菌种分离 | 第20页 |
·菌种发酵 | 第20页 |
·菌种保藏 | 第20-21页 |
·培养物离心 | 第21页 |
·样品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供试病原菌株 | 第21页 |
·检测平皿的制作 | 第21页 |
·标准抗生素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样品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22页 |
2 菌株041381的来源,形态特征与生长特征 | 第22-23页 |
·菌种来源 | 第22页 |
·形态特征 | 第22页 |
·生长特征 | 第22-23页 |
·生长曲线 | 第22页 |
·耐盐度实验 | 第22-23页 |
3 菌株041381发酵条件究 | 第23-24页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23页 |
·最适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第23页 |
·碳源实验 | 第23页 |
·氮源实验 | 第23页 |
·氮源的量改变 | 第23-24页 |
·通氧量和活性的关系 | 第24页 |
·不同发酵时间对菌株041381产抗真菌物质的影响 | 第24页 |
·不同发酵温度对菌株041381产抗真菌物质的影响 | 第24页 |
·不同NaCl浓度对菌株041381产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4页 |
4 菌株041381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 | 第24-26页 |
·菌株041381发酵上清液的理化分析 | 第24-25页 |
·极性 | 第24-25页 |
·沉淀 | 第25页 |
·盐析 | 第25页 |
·菌株041381所产活性物质粗品的理化分析 | 第25-26页 |
·粗品的制备 | 第25页 |
·粗品的热稳定性 | 第25页 |
·粗品的酸碱稳定性 | 第25页 |
·粗品的溶解性 | 第25-26页 |
5 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和细胞毒性 | 第26页 |
·抗细菌活性 | 第26页 |
·抗真菌活性 | 第26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26页 |
·细胞毒性 | 第26页 |
6 菌株041381所产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26-28页 |
·Sephadex G-75层析柱分离 | 第26-27页 |
·对样品、对照,、纯品进行SDS-PAGE电泳 | 第27-28页 |
·样品、对照,、纯品的制备 | 第27页 |
·SDS-PAGE电泳 | 第27-28页 |
7 仪器 | 第28-29页 |
8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二 结果与讨论 | 第31-56页 |
1 具有抗真菌活性菌种的筛选 | 第31-38页 |
·第四批样品的采集和筛选 | 第31-33页 |
·第四批样品的采集 | 第31页 |
·第四批样品的菌种分离 | 第31-32页 |
·第四批样品的筛选 | 第32-33页 |
·第五批样品的采集和筛选 | 第33-35页 |
·第五批样品的采集 | 第33页 |
·第五批菌种的分离 | 第33-34页 |
·第五批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34-35页 |
·第六批样品的采集和筛选 | 第35-37页 |
·第六批样品的采集 | 第35页 |
·第六批菌种分离 | 第35-36页 |
·第六批菌种筛选 | 第36-37页 |
·复筛结果 | 第37页 |
·三批菌种分离筛选小结 | 第37-38页 |
2 菌株041381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特征 | 第38-40页 |
·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生长特征 | 第39-40页 |
·生长曲线 | 第39页 |
·耐盐度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3 菌株041381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0-47页 |
·最适培养基,最适培养方式的选择 | 第40-41页 |
·碳源的实验 | 第41页 |
·氮源的实验 | 第41-42页 |
·氮源的量改变 | 第42-43页 |
·通氧量与活性的关系 | 第43-44页 |
·培养时间对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4页 |
·发酵温度对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NaCl浓度对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45-47页 |
4 菌株041381所产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 | 第47-50页 |
·菌株041381发酵上清液的理化性质 | 第47-49页 |
·极性 | 第47页 |
·沉淀 | 第47-48页 |
·盐析 | 第48-49页 |
·菌株041381所产活性物质粗品的理化性质 | 第49-50页 |
·热稳定性 | 第49页 |
·酸碱稳定性 | 第49-50页 |
·粗品的溶解性 | 第50页 |
5 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和细胞毒性 | 第50-52页 |
·抗细菌活性 | 第50-51页 |
·抗真菌活性 | 第51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51页 |
·细胞毒性 | 第51-52页 |
6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52-53页 |
·Sephadex G-75层析柱分离 | 第52页 |
·SDS-PAGE电泳 | 第52-53页 |
7 菌株041381的小结 | 第53-54页 |
8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二部分 美蓝-酶标仪法的建立 | 第56-74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1 材料 | 第57页 |
·标准抗生素 | 第57页 |
·标准抗生素 | 第57页 |
·染料 | 第57页 |
·培养基 | 第57页 |
2 方法 | 第57-61页 |
·可行性实验 | 第57-58页 |
·美蓝法筛选抗酵母类真菌活性物质条件的确定 | 第58-60页 |
·美蓝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58页 |
·白色念珠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8页 |
·本方法三个重要参数的确定 | 第58-60页 |
·技术路线 | 第58页 |
·靶菌液的稀释,抗生素的稀释 | 第58页 |
·种板 | 第58-59页 |
·抗生素与靶菌液作用 | 第59页 |
·酶标仪测定空白板吸光值 | 第59页 |
·加入美蓝 | 第59页 |
·保温 | 第59页 |
·酶标仪测定吸光值 | 第59页 |
·处理数据,SAS分析,确定三个重要参数 | 第59-60页 |
·用本方法筛选具有抗酵母类真菌活性物质的判定界限 | 第60页 |
·本方法的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接种靶菌液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61页 |
·抗生素与靶菌液作用时间的影响 | 第61页 |
·进板方式的影响 | 第61页 |
·抗生素与靶菌液作用方式的影响 | 第61页 |
3 本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 | 第61-62页 |
二 结果 | 第62-68页 |
1 可行性实验 | 第62-63页 |
2 美蓝的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63-64页 |
3 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曲线 | 第64页 |
4 本方法三个重要参数的确定 | 第64-65页 |
5 用本方法筛选具有抗酵母类真菌活性物质的判定界限 | 第65-66页 |
6 本方法的最终建立 | 第66页 |
7 接种菌液浓度的影响 | 第66页 |
8 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66-67页 |
9 抗生素与靶菌液作用时间的影响 | 第67-68页 |
10 进板方式的影响 | 第68页 |
11 培养方式的影响 | 第68页 |
三 讨论 | 第68-72页 |
1 本方法的适用范围 | 第68页 |
2 本方法的应用实例 | 第68-71页 |
3 本方法与琼脂挖块法,MTT法的比较 | 第71-72页 |
四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文献综述 | 第75-93页 |
一 抗真菌药物的现状 | 第75-82页 |
二 海洋微生物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筛选 | 第82-89页 |
三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