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结构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分析和修改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 1.1 结构阻尼建模方法 | 第7-8页 |
| 1.1.1 比例阻尼模型 | 第7-8页 |
| 1.1.2 非比例阻尼模型 | 第8页 |
| 1.2 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 第8-9页 |
| 1.3 矩阵摄动法 | 第9-10页 |
| 1.4 结构动力学修改 | 第10页 |
|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10-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基本方程 | 第13-19页 |
| 2.1 无阻尼结构的振动问题 | 第13-15页 |
| 2.2 有阻尼结构的振动问题 | 第15-16页 |
| 2.3 一种新的模态变换和解耦方法 | 第16-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结构阻尼建模方法 | 第19-25页 |
| 3.1 阻尼的实质及表达 | 第19-20页 |
| 3.2 结构的阻尼模型 | 第20-21页 |
| 3.2.1 比例阻尼 | 第20-21页 |
| 3.2.2 非比例阻尼 | 第21页 |
| 3.3 结构阻尼模型的试验建模 | 第21-23页 |
| 3.3.1 比例阻尼模型 | 第21-22页 |
| 3.3.2 非比例阻尼模型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 第25-40页 |
| 4.1 子结构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4.2 固定界面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 第28-32页 |
| 4.2.1 无阻尼结构 | 第28-31页 |
| 4.2.2 有阻尼结构 | 第31-32页 |
| 4.2.2.1 比例阻尼结构 | 第31页 |
| 4.2.2.2 非比例阻尼结构 | 第31-32页 |
| 4.3 新的非比例阻尼系统的子结构模态综合方法 | 第32-38页 |
| 4.3.1 基本方程和解耦还原变换 | 第32-33页 |
| 4.3.2 物理-状态混合空间中的实模态综合技术 | 第33-36页 |
| 4.3.3 数值算例 | 第36-38页 |
| 4.4 其他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 第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矩阵摄动分析方法 | 第40-56页 |
| 5.1 无阻尼系统的实模态摄动法 | 第40-41页 |
| 5.2 粘性阻尼系统的复模态摄动法 | 第41-45页 |
| 5.2.1 一般复模态摄动方法 | 第41-44页 |
| 5.2.2 基于阻尼模型的摄动方法 | 第44-45页 |
| 5.2.2.1 比例阻尼模型 | 第44页 |
| 5.2.2.2 非比例阻尼模型 | 第44-45页 |
| 5.3 粘性阻尼系统的实空间摄动求解方法 | 第45-55页 |
| 5.3.1 基本方程 | 第45-46页 |
| 5.3.2 基于实矩阵的模态变换 | 第46-47页 |
| 5.3.3 实空间摄动方法 | 第47-52页 |
| 5.3.4 算例 | 第52-54页 |
| 5.3.5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阻尼结构的结构动力学修改 | 第56-62页 |
| 6.1 典型结构动力学修改方法 | 第56-59页 |
| 6.1.1 无阻尼结构动力学修改 | 第56-57页 |
| 6.1.2 阻尼结构动力学修改 | 第57-59页 |
| 6.1.2.1 比例阻尼结构动力学修改 | 第57-58页 |
| 6.1.2.2 非比例阻尼结构动力学修改 | 第58-59页 |
| 6.2 一种新的粘性阻尼结构的动力修改方法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第七章 工作总结 | 第62-64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7.2 展望和进一步的工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