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川芎嗪口服定时释药微丸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4-19页 |
第一章 盐酸川芎嗪及其制剂体内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29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19页 |
1 材料 | 第19页 |
2 仪器 | 第19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19-28页 |
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24页 |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9-22页 |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2-24页 |
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4-28页 |
·血浆样品的HPLC测定 | 第24-25页 |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25-28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28-29页 |
1 讨论 | 第28页 |
2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乙基纤维素游离膜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的考察 | 第29-42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29页 |
1 材料 | 第29页 |
2 仪器 | 第29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29-40页 |
1 游离膜的制备 | 第30-31页 |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制备工艺 | 第30-31页 |
2 游离膜基本性质的考察 | 第31-40页 |
·抗张强度的考察 | 第31-34页 |
·通透性考察 | 第34-37页 |
·透湿性考察 | 第37-40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40-42页 |
1 讨论 | 第40-41页 |
2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盐酸川芎嗪定时释药微丸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 第42-62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1 材料 | 第42-43页 |
2 仪器 | 第43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43-59页 |
1 制备工艺 | 第43-46页 |
·丸芯的制备 | 第43-44页 |
·丸芯的包衣 | 第44-46页 |
2 处方设计与优化 | 第46-53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46-51页 |
·处方优化 | 第51-53页 |
3 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考察 | 第53-55页 |
·素丸大小 | 第53页 |
·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 第53-54页 |
·释放条件 | 第54-55页 |
4 制剂的质量考察 | 第55-59页 |
·粉体学性质 | 第55-56页 |
·工艺重现性 | 第56-57页 |
·pH-时间-释放度三维特性图 | 第57页 |
·制剂稳定性 | 第57-59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59-62页 |
1 讨论 | 第59-61页 |
2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盐酸川芎嗪定时释药微丸释药机理的探讨 | 第62-69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62页 |
1 材料 | 第62页 |
2 仪器 | 第62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62-67页 |
1 释药时滞 | 第63-65页 |
·时滞与控释膜厚度的关系 | 第63-65页 |
·时滞与溶胀层厚度的关系 | 第65页 |
2 药物的释放 | 第65-67页 |
·药物释放机理示意图 | 第66页 |
·释药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 第66-67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67-69页 |
1 讨论 | 第67-68页 |
2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盐酸川芎嗪定时释药微丸家犬体内药动学评价 | 第69-82页 |
一 材料与仪器 | 第69-70页 |
1 材料 | 第69页 |
2 仪器 | 第69-70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70-79页 |
1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受试对象 | 第70页 |
·给药方法 | 第70页 |
·血样采集 | 第70页 |
·血样测定 | 第70页 |
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70-72页 |
·受试制剂血药浓度 | 第71页 |
·参比制剂血药浓度 | 第71-72页 |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72页 |
3 数据处理 | 第72-76页 |
·隔室模型拟和统计结果 | 第72-74页 |
·非隔室模型拟和统计结果 | 第74-76页 |
4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 第76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76页 |
·生物等效性 | 第76页 |
5 体内外相关性 | 第76-79页 |
·体外释放百分数 | 第77页 |
·Wanger-Nelson法 | 第77-78页 |
·反卷积法 | 第78-79页 |
三 讨论与小结 | 第79-82页 |
1 讨论 | 第79-81页 |
2 小结 | 第81-82页 |
全文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