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主要成 | 第10-11页 |
1 污染区环境背景调查及样品采集 | 第11-17页 |
·自然环境调查 | 第11页 |
·地貌概况 | 第11页 |
·气候 | 第11页 |
·土壤、水文 | 第11页 |
·污染源调查 | 第11-14页 |
·固体污染物 | 第12页 |
·工业废水污染物 | 第12-13页 |
·大气污染物 | 第13-14页 |
·污染区调查 | 第14-15页 |
·苏门污染区 | 第14-15页 |
·水泉污染区 | 第15页 |
·样品采集 | 第15-17页 |
2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17-26页 |
·实验方法的选择 | 第17-18页 |
·元素总量实验流程 | 第17页 |
·化学连续浸提实验 | 第17-18页 |
·铜、锌、铅、镉的连续化学浸提实验设计及其流程 | 第18-22页 |
·铜、锌、铅、镉的结合态的相态选取 | 第18-20页 |
·实验流程 | 第20-22页 |
·实验结果 | 第22-26页 |
·实验数据可靠性分析 | 第22页 |
·总量分析结果 | 第22页 |
·元素的结合态分析结果 | 第22-26页 |
3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总量的环境地球化学分析 | 第26-33页 |
·贵溪地区污灌区水稻土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总量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贵溪地区污灌区(全区)水稻土土壤(A层)重金属总量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苏门、水泉水稻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贵溪地区污灌区水稻土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贵溪地区污灌区(全区)水稻土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苏门水稻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29页 |
·水泉水稻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影响因素 | 第30页 |
·土壤污染元素(Cu、Zn、Cd、Pb)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苏门区 | 第30页 |
·水泉区 | 第30-31页 |
·土壤中铜、锌、镉和铅活化率分析 | 第31-33页 |
4 土壤铜、锌、铅、镉赋存状态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 第33-48页 |
·贵溪污灌区水稻土壤Cu、Zn、Cd、Pb结合态分布特征 | 第33-37页 |
·贵溪污灌区(全区)Cu、Zn、Cd、Pb结合态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苏门水稻土Cu、Zn、Cd、Pb结合态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水泉水稻土Cu、Zn、Cd、Pb各结合态分布 | 第36-37页 |
·土壤污染元素A、B层结合态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苏门、水泉土壤污染元素结合态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水稻土中Cu、Zn、Cd、Pb结合态之间的关系 | 第39-42页 |
·苏门水稻土中Cu、Zn、Cd、Pb结合态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水泉水稻土中Cu、Zn、Cd、Pb结合态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水稻土中元素(Cu、Zn、Cd、Pb)氧化态和土壤中铁、锰的关系 | 第42-43页 |
·土壤耕作层(A层)中Cu、Zn、Cd、Pb生物可利用性分布特征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5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48-60页 |
·污染程度评价法 | 第48-51页 |
·评价模式 | 第48页 |
·污染程度的计算 | 第48-49页 |
·基于两种评价标准计算的污染程度分析 | 第49-51页 |
·地质累积指数法 | 第51-55页 |
·地质累积指数的定义 | 第51-52页 |
·地质累积指数的计算 | 第52-54页 |
·基于地质累积指数的污染分析 | 第54-55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55-59页 |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55-56页 |
·贵溪地区的RI计算 | 第56-57页 |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57-58页 |
·与地质累积指数(I_(geo))评价结果的比较 | 第58-59页 |
·本区最优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9-60页 |
6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