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 ·文献综述:国内对小城镇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论文的选题背景与角度 | 第9-12页 |
| ·发展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中的地位 | 第10页 |
| ·小城镇的作用 | 第10-12页 |
| ·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径 | 第12-14页 |
|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径 | 第13-14页 |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区域的划分 | 第14页 |
| ·小城镇 | 第14-15页 |
| ·建制镇 | 第14-15页 |
| ·集镇 | 第15页 |
| ·模式 | 第15页 |
| ·经济发展式 | 第15-16页 |
| 第3章 我国小城镇发展状况 | 第16-25页 |
| ·我国小城镇发展概况 | 第16-19页 |
| ·小城镇的特点和问题 | 第19-21页 |
| ·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 第21-22页 |
| ·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 第4章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 | 第25-30页 |
| ·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人口、资金、技术的组合构成了一定的区域发展经济学模型 | 第25-28页 |
| ·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 | 第25-26页 |
| ·人口和劳动力 | 第26-27页 |
| ·资本因素 | 第27页 |
| ·技术因素 | 第27-28页 |
| ·由于中间变量的作用,各种因素共同形成特定的区域发展模式 | 第28-30页 |
| ·历史因素和文化传统 | 第28页 |
| ·与其他区域的互动 | 第28页 |
| ·国内政策 | 第28-30页 |
| 第5章 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 | 第30-38页 |
| ·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 | 第30-34页 |
| ·自然资源 | 第30-33页 |
| ·经济资源 | 第33-34页 |
| ·对外开放条件 | 第34页 |
|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 | 第34-38页 |
| 第6章 西南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种理想类型 | 第38-43页 |
| ·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 | 第38-39页 |
| ·区域发展模式分析框架的应用 | 第39-40页 |
| ·我国西南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 第40-43页 |
| 第7章 与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3-50页 |
| ·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的简介 | 第43-47页 |
| ·苏南模式 | 第43-45页 |
| ·温州模式 | 第45-46页 |
| ·珠江模式 | 第46-47页 |
| ·模式的比较 | 第47-50页 |
| 第8章 城镇网络数理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50-54页 |
| ·网络的概念 | 第50页 |
| ·什么叫网络效应 | 第50页 |
| ·网络效应的一般特点 | 第50-51页 |
| ·城镇网络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 第51-53页 |
| ·城镇的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 ·城镇网络概念及其特征 | 第52页 |
| ·小城镇的重要性 | 第52-53页 |
| ·为什么要对城镇间的网络进行数理分析? | 第53-54页 |
| 第9章 城镇网络的数理分析 | 第54-59页 |
| ·网络对该区域所有城镇的总价值 | 第55页 |
| ·一个区域中的每一个城镇对整个网络的贡献 | 第55-57页 |
| ·联盟 | 第55-56页 |
| ·超可加性 | 第56页 |
| ·Shapley值 | 第56页 |
| ·Shapley值的应用 | 第56-57页 |
| ·区域中的核心城镇对其他城镇的作用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