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6页 |
1.1 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 | 第11-12页 |
1.2 生物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 第12-27页 |
1.2.1 细胞在生物材料表面的粘附机理 | 第13-17页 |
1.2.2 蛋白质分子在生物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17-20页 |
1.2.3 影响生物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因素 | 第20-27页 |
1.2.3.1 材料表面物理形貌对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3.2 材料表面亲疏水性对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3.3 材料表面能对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第23页 |
1.2.3.4 材料表面电荷对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3.5 材料表面化学官能团和生物活性因子对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1.2.3.6 材料表面的微图案化对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第25-27页 |
1.3 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 | 第27-34页 |
1.3.1 物理涂层或吸附 | 第27-28页 |
1.3.2 等离子体、辉光放电和电晕放电 | 第28-29页 |
1.3.3 表面接枝聚合 | 第29-32页 |
1.3.3.1 氧化引入过氧基团 | 第29-30页 |
1.3.3.2 等离子体引发表面接枝聚合 | 第30-31页 |
1.3.3.3 辐射、电子束、激光、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 | 第31页 |
1.3.3.4 其他方法引发的表面接枝聚合 | 第31-32页 |
1.3.4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 第32页 |
1.3.5 离子束注入技术 | 第32-33页 |
1.3.6 表面腐蚀或其它化学反应 | 第33-34页 |
1.3.7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34页 |
1.4 软骨组织工程及其材料 | 第34-44页 |
1.4.1 软骨的组织学特点 | 第35-37页 |
1.4.2 软骨组织工程材料 | 第37-41页 |
1.4.2.1 水凝胶类(Hydrogel) | 第37-39页 |
1.4.2.2 多孔支架材料(Porous polymer scaffold) | 第39-41页 |
1.4.3 多孔支架的制备方法 | 第41-42页 |
1.4.4 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体外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 | 第42-43页 |
1.4.5 软骨组织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势—生长因子的使用 | 第43-44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44-46页 |
第二章 聚乳酸平面膜的表面接枝聚合改性 | 第46-82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46-55页 |
2.1.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 第46-47页 |
2.1.2 PLLA的合成和PLLA平面膜的制备 | 第47-48页 |
2.1.3 PLLA膜的接枝改性 | 第48-49页 |
2.1.4 测试与表征 | 第49-51页 |
2.1.5 软骨细胞培养—PLLA及其改性膜细胞相容性的表征 | 第51-55页 |
2.1.5.1 试剂和原料 | 第51-52页 |
2.1.5.2 软骨细胞分离及培养 | 第52-53页 |
2.1.5.3 细胞活力的测定 | 第53页 |
2.1.5.4 材料表面细胞相容性的表征 | 第53-5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5-81页 |
2.2.1 PLLA膜的光氧化 | 第55-56页 |
2.2.2 PLLA膜的光引发接枝聚合改性 | 第56-74页 |
2.2.2.1 亲水性单体在PLLA氧化膜表面光的引发接枝聚合 | 第56-60页 |
2.2.2.2 单体浓度和接枝时间对光引发接枝接枝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2.2.2.3 PLLA膜亲水性的提高 | 第62-63页 |
2.2.2.4 光接枝改性对PLLA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63-66页 |
2.2.2.5 光引发接枝改性对PLLA分子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2.2.2.6 光引发接枝改性对PLLA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 第67-71页 |
2.2.2.7 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及亲疏水性对细胞铺展的影响 | 第71-74页 |
2.2.3 亚铁离子辅助引发的PLLA膜接枝改性 | 第74-81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81-82页 |
第三章 生物大分子和生长因子在聚乳酸平面膜表面的固定化 | 第82-10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82-86页 |
3.1.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 第82-83页 |
3.1.2 生物大分子在PLLA膜表面的化学接枝 | 第83页 |
3.1.3 生物大分子在PLLA膜表面的涂层—“接枝—涂层技术” | 第83-84页 |
3.1.4 生长因子在PLLA膜表面的引入 | 第84-85页 |
3.1.5 测试与表征 | 第85-8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5页 |
3.2.1 生物大分子在PLLA膜表面的化学接枝 | 第86-88页 |
3.2.2 生物大分子在PLLA膜表面的涂层 | 第88-90页 |
3.2.3 PLLA膜表面生物大分子涂层的稳定性 | 第90-94页 |
3.2.4 涂层生物大分子的PLLA膜的细胞相容性 | 第94-97页 |
3.2.5 “接枝-涂层”技术的改进-由Fe~(2+)/-OOH来引发PMAA的接枝 | 第97-100页 |
3.2.6 生长因子在PLLA膜表面的引入 | 第100-105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105-106页 |
第四章 聚乳酸多孔支架的制备 | 第106-12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106-109页 |
4.1.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 第106页 |
4.1.2 腊球法制备PLLA多孔支架 | 第106-107页 |
4.1.3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PLLA多孔支架 | 第107-108页 |
4.1.4 测试与表征 | 第108-10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28页 |
4.2.1 腊球法制备PLLA多孔支架 | 第109-115页 |
4.2.1.1 石蜡微球的制备 | 第109-111页 |
4.2.1.2 腊球法所制备的PLLA多孔支架的孔径 | 第111页 |
4.2.1.3 腊球法所制备的PLLA多孔支架的表观密度和孔隙率 | 第111-115页 |
4.2.2 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PLLA多孔支架 | 第115-127页 |
4.2.2.1 溶剂的选择 | 第115-118页 |
4.2.2.2 TIPS法中PLLA浓度和粗化时间对多孔支架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118-123页 |
4.2.2.3 TIPS法中粗化温度对多孔支架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4.2.2.4 TIPS法中溶剂组成对多孔支架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4.2.3 两种多孔支架制备方法的比较 | 第127-128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128-129页 |
第五章 聚乳酸多孔支架的改性及软骨细胞的三维立体培养 | 第129-146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129-133页 |
5.1.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 第129页 |
5.1.2 液体在多孔支架内部的导入和去除 | 第129-130页 |
5.1.3 亲水性聚合物在PLLA多孔支架表面的接枝 | 第130页 |
5.1.4 生物大分子在PLLA多孔支架表面的接枝和涂层 | 第130-131页 |
5.1.5 生长因子在PLLA多孔支架中的引入 | 第131页 |
5.1.6 测试与表征 | 第131页 |
5.1.7 软骨细胞的三维立体培养 | 第131-132页 |
5.1.8 多孔支架中软骨细胞的观察 | 第132-133页 |
5.1.9 多孔支架中细胞的MTT活性测试 | 第13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39页 |
5.2.1 亲水性聚合物在PLLA多孔支架表面的接枝 | 第133-135页 |
5.2.2 胶原溶液在PLLA多孔支架中的直接涂层 | 第135-136页 |
5.2.3 胶原和明胶在PLLA多孔支架中的接枝和涂层 | 第136-137页 |
5.2.4 生长因子在PLLA多孔支架中的引入 | 第137-138页 |
5.2.5 “细胞-支架复合物”的构建及软骨细胞的三维立体培养 | 第138-139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139-146页 |
结论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70页 |
作者简介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