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
凡例 | 第1-8页 |
绪论 | 第8-9页 |
0.1 明刊戏文与闽南方言 | 第8页 |
0.2 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研究概述 | 第8-9页 |
0.3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 第9页 |
0.4 《荔镜记》与《满天春》的版本 | 第9页 |
第一章 《荔镜记》、《满天春》的方言归属 | 第9-17页 |
1.1 《荔镜记》反映的是哪种方言 | 第9-12页 |
1.2 《满天春》的方言归属 | 第12-17页 |
第二章 南音唱词中的闽南方言音系 | 第17-31页 |
2.1 南音唱词的声韵特点 | 第17-21页 |
2.1.1 声母系统 | 第17-18页 |
2.1.2 韵母系统 | 第18-20页 |
2.1.3 文白异读 | 第20-21页 |
2.2 南音唱词中的特殊语音现象 | 第21-26页 |
2.2.1 “鹧鸪音”正名 | 第21-22页 |
2.2.2 “鹧鸪音”(照古音)的作用 | 第22-25页 |
2.2.3 潮州音 | 第25页 |
2.2.4 特殊音变 | 第25-26页 |
2.3 《荔镜记》、《满天春》的押韵特点 | 第26-28页 |
2.4 明代闽南方言声韵调系统的拟测 | 第28-29页 |
2.4.1 声母系统 | 第28页 |
2.4.2 韵母系统 | 第28-29页 |
2.4.3 声调系统 | 第29页 |
2.5 四百年来闽南方言语音的演变轨迹及主要规律 | 第29-31页 |
2.5.1 声母的演变 | 第29页 |
2.5.2 韵母的演变 | 第29-30页 |
2.5.3 声调的演变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俗字 | 第31-38页 |
3.1 戏文俗字的研究意义 | 第31页 |
3.2 俗字的界定 | 第31页 |
3.3 俗字的类型 | 第31-33页 |
3.4 俗字的特点 | 第33页 |
3.5 俗字的考辨 | 第33-38页 |
第四章 明刊闽南方言戏文词汇 | 第38-58页 |
4.1 刊闽南方言戏文词汇特点 | 第38-39页 |
4.2 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的构词法 | 第39-47页 |
4.3 明刊闽南方言戏文词汇考证 | 第47-50页 |
4.4 《荔镜记》、《满天春》常用词汇表 | 第50-58页 |
第五章 明刊闽南方言戏文语法 | 第58-81页 |
5.1 代词 | 第58-75页 |
5.1.1 人称代词 | 第58-65页 |
5.1.2 别称代词 | 第65-66页 |
5.1.3 指示代词 | 第66-70页 |
5.1.4 疑问代词 | 第70-75页 |
5.2 量词 | 第75页 |
5.3 能愿动词 | 第75-76页 |
5.4 副词 | 第76页 |
5.5 介词 | 第76-77页 |
5.6 连词 | 第77-78页 |
5.7 助词 | 第78-80页 |
5.8 语气词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的校注原则 | 第81-89页 |
6.1 求真 | 第81-82页 |
6.2 辨形 | 第82-83页 |
6.3 循音 | 第83-86页 |
6.4 觅证 | 第86页 |
6.5 综合运用 | 第86-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注释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一 南音唱段标音举例 | 第93-95页 |
《趁赏花灯》 | 第93-95页 |
附录二 明刊《荔镜记》选注 | 第95-99页 |
第三出《花园游赏》 | 第95-96页 |
第五出《邀朋赏灯》 | 第96-99页 |
附录三 明刊闽南戏曲《满天春》选注 | 第99-106页 |
《满天春》之十《郭华买胭脂》 | 第99-104页 |
《满天春》之十一《相国寺遇醉不谐》 | 第104-10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106-107页 |
附记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