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2页 |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突水研究 | 第13-15页 |
·突(涌)水量研究 | 第15-17页 |
·探测技术现状 | 第17页 |
·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认识论 | 第18页 |
·方法论 | 第18页 |
·总体思路 | 第18-19页 |
·具体实施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系统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突水系统及多源信息采集 | 第22-34页 |
·突水系统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系统宏观信息集成处理 | 第23-26页 |
·塔坨向斜区 | 第25页 |
·中部单斜构造区 | 第25页 |
·毕各庄向斜区 | 第25-26页 |
·局部及微观信息 | 第26-32页 |
·物探工程信息获取及处理 | 第26-27页 |
·音频电导率透视 | 第26-27页 |
·电法测深探查 | 第27页 |
·钻探工程信息获取及处理 | 第27页 |
·放水连通试验信息获取及处理 | 第27-30页 |
·三维地震勘探信息获取及处理 | 第30-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3 突水系统原岩特征——岩体结构子系统煤层顶底板原岩应力变形特征及其控制下的含水介质水文地质特征 | 第34-46页 |
·地应力场模拟 | 第34-39页 |
·地应力概念及测量方法 | 第34-36页 |
·现代应力场特征 | 第36-38页 |
·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原岩变形分析 | 第39-40页 |
·原岩变形破碎分区 | 第39-40页 |
·原岩变形特征 | 第40页 |
·介质分类及富水性分区 | 第40-44页 |
·井口向斜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区 | 第41-42页 |
·中部单斜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4 采动影响下突水系统煤岩层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地下工程子系统扰动下岩体结构子系统煤岩层采动破坏特征及机理 | 第46-70页 |
·巷道围岩力学分析 | 第46-49页 |
·线弹性分析 | 第46-48页 |
·圆形巷道弹性解 | 第46-47页 |
·椭圆形巷道弹性解 | 第47页 |
·矩形巷道弹性解 | 第47-48页 |
·圆形巷道塑性带弹塑性分析 | 第48-49页 |
·拱形巷道数值模拟 | 第49-62页 |
·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模型尺寸及初边值条件 | 第50页 |
·岩层力学参数的选择 | 第50-51页 |
·计算模拟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巷道围岩的应力应变特点 | 第52-53页 |
·承压水作用下巷道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53-62页 |
·采场数值模拟 | 第62-68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围岩应力应变及破坏特征 | 第66-67页 |
·突水机理分析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5 突水模式及力学分析——突水系统煤岩层失稳理论判据及突水预测 | 第70-94页 |
·断层突水模式及力学分析 | 第70-73页 |
·断裂构造探查 | 第70-71页 |
·地球物理探查 | 第70-71页 |
·断层导水性综合探查 | 第71页 |
·理想断层(节理)突水模式 | 第71-72页 |
·张开型断层的突水模式 | 第71-72页 |
·闭合型断层的突水模式 | 第72页 |
·理想断层突水模式适用条件 | 第72-73页 |
·陷落柱突水模式及力学分析 | 第73-89页 |
·岩溶陷落柱的特点及探测方法 | 第73-80页 |
·陷落柱的空间形态、接触界面、内部结构 | 第73-76页 |
·陷落柱的形成与发育过程 | 第76-77页 |
·陷落柱成因 | 第77-79页 |
·岩溶陷落柱水文地质特征 | 第79页 |
·陷落柱易于突水主要原因 | 第79-80页 |
·导水陷落柱综合探查技术 | 第80页 |
·陷落柱力学分析 | 第80-86页 |
·陷落柱的产生对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81-82页 |
·陷落柱内充水时的力学分析 | 第82-85页 |
·圆形陷落柱围岩塑性应力及变形 | 第85-86页 |
·陷落柱突水剪切破坏力学模型 | 第86-89页 |
·顶底板突水(筒盖) | 第86-87页 |
·煤柱突水 | 第87-88页 |
·实例 | 第88-89页 |
·正常岩层突水力学分析 | 第89-93页 |
·微裂隙正常岩层尖点突变模型 | 第89-90页 |
·拓扑学方法导出证明 | 第90-91页 |
·突水突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讨论 | 第91-93页 |
·尖点突变模型的一般特征 | 第92页 |
·影响因素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6 突(涌)水量预测——矿井地下水子系统渗流特征及模拟预测 | 第94-112页 |
·广义三重介质渗流模型和应力场~渗流场耦合模型及其解 | 第94-99页 |
·广义双重介质渗流模型 | 第94-95页 |
·广义三重介质渗流模型 | 第95-96页 |
·广义双重介质三维渗流离散总方程 | 第96-97页 |
·双重介质体系中岩体应力场模型 | 第97页 |
·岩体裂隙网络系统应力与渗流关系 | 第97-98页 |
·渗透水压力与裂隙位移的关系 | 第98页 |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双重介质模型 | 第98-99页 |
·矿井地下水系统模拟及涌水量预测 | 第99-111页 |
·范各庄矿井地下水系统模型 | 第99-101页 |
·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及含水层 | 第99-100页 |
·系统补、径、排条件及地下水运动特征 | 第100页 |
·主干裂隙渗流特征 | 第100-101页 |
·裂隙网络渗透特征概化 | 第101页 |
·模型求解 | 第101-109页 |
·计算区域剖分 | 第101-102页 |
·模型识别 | 第102-109页 |
·水量水位预测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7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参加科研活动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