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组合机床及其加工论文--程序控制机床、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论文

并联机床的研究

1 绪论第1-13页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第8-9页
 1.2 并联机床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1.3 并联机床的发展方向第10-1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1-13页
2 八面体并联机床的工作空间分析及误差分析第13-30页
 2.1 八面体并联机床工作空间分析第13-20页
  2.1.1 八面体并联机床机构第14页
  2.1.2 位置正解第14-16页
  2.1.3 工作空间边界曲面的分析第16-20页
 2.2 八面体并联机床的误差分析第20-28页
  2.2.1 并联机床位姿误差建模方法概述第21-22页
  2.2.2 八面体并联机床的误差分析第22-26页
  2.2.3 数字实例第26页
  2.2.4 八面体并联机床的Monte Carlo模拟第26-28页
 2.3 修正八面体并联机床简介第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新型并联机床的工作空间分析和误差分析第30-40页
 3.1 新型并联机床布局方案第30-31页
 3.2 并联机床的位置正解及工作空间分析第31-35页
  3.2.1 坐标系的建立第31页
  3.2.2 约束方程的建立第31-32页
  3.2.3 约束方程的结式消元求解第32-33页
  3.2.4 工作空间分析第33-34页
  3.2.5 数值实例第34-35页
 3.3 并联机床的误差分析第35-39页
  3.3.1 驱动杆长误差对动平台位姿的影响第35-37页
  3.3.2 平台结构参数误差对动平台位姿的影响第37页
  3.3.3 球铰间隙对动平台位姿的影响第37-38页
  3.3.4 数字实例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并联机床的建模与仿真第40-53页
 4.1 三维实体建模与仿真环境第40-43页
  4.1.1 三维实体建模与仿真环境的选择第40页
  4.1.2 3DS MAX简介第40-42页
  4.1.3 MAXScript脚本语言简介第42-43页
 4.2 并联机床的实体建模第43-46页
  4.2.1 程序中变量的使用第43-44页
  4.2.2 机床部件的创建第44页
  4.2.3 机床部件位置的设定第44-45页
  4.2.4 驱动杆方向的设定第45-46页
 4.3 并联机床的仿真第46-50页
  4.3.1 机床机构的层级结构第47-48页
  4.3.2 仿真实现第48-50页
 4.4 加工过程中的干涉分析第50-51页
 4.5 仿真实例第51页
 4.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5 并联数控机床的自动编程软件设计第53-73页
 5.1 并联机床的坐标系第53-54页
 5.2 数控加工程序的前置处理第54-62页
  5.2.1 加工零件的曲面方程和工件坐标系的选定第54页
  5.2.2 节点计算第54-59页
  5.2.3 等间距法的误差控制第59-60页
  5.2.4 刀具姿态角的计算第60-61页
  5.2.5 空间并联机构的位置反解第61-62页
 5.3 数控加工程序的后置处理第62-64页
  5.3.1 数控系统的程序格式第62-63页
  5.3.2 数控程序的计算机生成第63-64页
 5.4 自动编程软件的设计第64-71页
  5.4.1 开发语言环境第64-65页
  5.4.2 软件设计第65-69页
  5.4.3 菜单与对话框的设计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6 并联数控机床的NC程序生成实例第73-79页
 6.1 打开刀位文件第73-74页
 6.2 生成NC文件第74-76页
 6.3 NC文件的编辑第76-78页
 6.4 NC文件的保存与读取第78页
 6.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束语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XT的抗脑缺血作用研究
下一篇:锑(Ⅲ)的高灵敏度极谱络合吸附(催化)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