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 第1-11页 |
第二章 技术选择、技术创新和市场 | 第11-22页 |
1、 技术选择、市场和交易成本 | 第11-14页 |
2、 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14-18页 |
3、 创新中的路径依赖 | 第18-22页 |
第三章 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上) | 第22-35页 |
1、 知识的经济性质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 第22-25页 |
2、 科学和技术的经济学分类 | 第25-28页 |
3、 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 第28-35页 |
第四章 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下) | 第35-42页 |
1、 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 | 第35-39页 |
2、 科学自治制度和技术创新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李约瑟之谜:寻求制度解释 | 第42-61页 |
1、 李约瑟之迷 | 第42-45页 |
2、 近代科学和技术的产生——制度分析 | 第45-51页 |
3、 重农政策和思想管制政策对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 第51-54页 |
4、 近代中国与欧洲的相遇 | 第54-61页 |
第六章 计划经济体制和技术创新 | 第61-78页 |
1、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改革试验 | 第61-64页 |
2、 从苏联援助到自力更生 | 第64-68页 |
3、 计划经济体制和技术创新 | 第68-78页 |
第七章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研究与开发体制 | 第78-92页 |
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研究与开发体制 | 第78-84页 |
2、 计划者偏见 | 第84-92页 |
第八章 中国科学和技术体制的诱致性变迁及双重后果 | 第92-99页 |
1、 科学技术体制的诱致性变迁:从合约的角度看 | 第92-95页 |
2、 双重后果 | 第95-99页 |
第九章 中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商品化 | 第99-106页 |
1、 中国现行的科学和技术体制改革思路 | 第99-101页 |
2、 科学和技术商品化:多大程度上是可行的? | 第101-106页 |
第十章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 第106-114页 |
1、 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一个回顾 | 第106-107页 |
2、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 第107-114页 |
附录: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 第114-124页 |
(一) 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 | 第114-115页 |
(二) “科学不费资本家‘分文’,但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 | 第115-116页 |
(三) 机器大工业为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创造条件 | 第116-118页 |
(四) 科学的目的 | 第118-120页 |
(五) “如果有一部批判的工艺史……” | 第120-121页 |
(六) 结论 | 第121-1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一、 外文作品 | 第124-127页 |
二、 译作 | 第127-129页 |
三、 国内作品 | 第12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