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对社区肺脾虚儿童的健康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19页 |
1 历史渊源 | 第12-13页 |
·起源萌芽阶段(远古至金元) | 第12页 |
·形成发展阶段(明清) | 第12-13页 |
·迅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 第13页 |
2 具体操作 | 第13-14页 |
·操作方法 | 第13页 |
·治疗时间 | 第13-14页 |
·中医辨证 | 第14页 |
·注意事项 | 第14页 |
3 捏脊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14-16页 |
·传统医学 | 第14-15页 |
·现代医学 | 第15-16页 |
4 捏脊的临床应用 | 第16-17页 |
·肺系疾病 | 第16页 |
·脾系疾病 | 第16-17页 |
·其他 | 第1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17-19页 |
·捏脊疗法的优势 | 第17页 |
·捏脊疗法的前景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9-2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 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9页 |
3 预期的研究成果 | 第19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病例的选择标准和分组 | 第19-21页 |
·治疗方法 | 第21页 |
·疗效评定 | 第21-22页 |
·观察项目 | 第22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5 结果 | 第22-25页 |
6 讨论 | 第25-27页 |
·中医关于小儿体质的认识 | 第25-26页 |
·中医关于捏脊的认识 | 第26-27页 |
·捏脊对肺脾虚儿童唾液淀粉酶的影响 | 第27页 |
·关于“治未病”的运用 | 第27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附录 | 第32-37页 |
附表1:家长初始评估表 | 第32-34页 |
附表2:症状、体征主症评分标准 | 第34-35页 |
附表3:症状、体征次症评分标准 | 第35-36页 |
附表4:不良反应观察表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