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1页 |
1 概述 | 第10-11页 |
2 光致变色的反应模式 | 第11-13页 |
2.1 多组分反应模式 | 第11页 |
2.2 环式反应多稳态可逆反应模式 | 第11-12页 |
2.3 多光子光致变色反应模式 | 第12-13页 |
3 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变色机理 | 第13-19页 |
3.1 螺吡喃类化合物 | 第13-16页 |
3.2 偶氮苯类衍生物 | 第16-17页 |
3.3 萘氧基类化合物 | 第17页 |
3.4 俘精酸酐类化合物 | 第17-18页 |
3.5 席夫碱类化合物 | 第18-19页 |
4 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 第19-20页 |
4.1 光化学印刷 | 第19页 |
4.2 计算机元件 | 第19页 |
4.3 高解象力缩微胶片 | 第19页 |
4.4 国防上的用途 | 第19页 |
4.5 涂料油墨工业 | 第19-20页 |
5 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一部分 一类新型的含硫席夫碱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 第21-37页 |
1 实验所用的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1.1 试剂 | 第21页 |
1.1.1 药品 | 第21页 |
1.1.2 溶剂 | 第21页 |
1.2 仪器 | 第2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1 PMBP-MTSC的合成 | 第21-22页 |
2.2 PMBP-PTSC的合成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7页 |
3.1 组成的确定 | 第23页 |
3.2 PMBP-MTSC(酮式)分子结构的确定 | 第23-30页 |
3.3 质谱分析 | 第30-31页 |
3.4 光致变色性能的测定 | 第31-32页 |
3.5 光致变色反应动力学 | 第32-33页 |
3.6 热褪色行为 | 第33-34页 |
3.7 光致变色机理 | 第34-37页 |
第二部分 通过氢键组装的新型超分子配合物[Co(PMBP-TSC)_2·2DMF·2H_2O]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 第37-52页 |
1 实验所用的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1.1 试剂 | 第37-38页 |
1.2 仪器 | 第3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8页 |
2.1 配体的合成 | 第38页 |
2.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2页 |
3.1 Co(PMBP-TSC)_2.C_2H_5OH.2H_2O的热分解过程 | 第38-40页 |
3.2 单晶的制备和晶体结构测定 | 第40-46页 |
3.3 标题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46-49页 |
3.4 结构与光致变色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49-52页 |
第三部分 含吡唑啉酮酰肼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 第52-76页 |
1 实验所用的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1.1 试剂 | 第52页 |
1.2 仪器 | 第5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2.1 原料的合成 | 第52-54页 |
2.1.1 烟酰肼的合成 | 第53页 |
2.1.2 氨基脲的合成 | 第53页 |
2.1.3 对硝基苯甲酰肼的合成 | 第53-54页 |
2.1.4 异烟酰肼和皮克啉酸酰肼的合成 | 第54页 |
2.1.5 PMCP的合成 | 第54页 |
2.2 有机配体的合成 | 第54-56页 |
2.2.1 PMBP-PCH的合成 | 第54页 |
2.2.2 PMBP-NTH的合成与物理性质 | 第54-55页 |
2.2.3 PMBP-INTH的合成与物理性质 | 第55页 |
2.2.4 PMBP-PNBH的合成与物理性质 | 第55页 |
2.2.5 PMCP-PNBH的合成与物理性质 | 第55-56页 |
3 合成路线 | 第56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56-73页 |
4.1 化合物的元素分析 | 第56-57页 |
4.2 红外光谱解析 | 第57-58页 |
4.3 核磁共振谱的解析 | 第58页 |
4.4 晶体结构解析 | 第58-73页 |
4.4.1 PMBP-NTH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58-66页 |
4.4.2 PMBP-PCH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66-73页 |
5 光致变色行为的研究 | 第73-76页 |
第四部分 N-(1-苯基-3-甲基-4-苯亚甲基吡唑啉酮-5)-对甲氧基苯甲酰肼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76-88页 |
1 实验所用的试剂与仪器 | 第76页 |
1.1 试剂 | 第76页 |
1.2 仪器 | 第7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2.1 PAH的合成 | 第76页 |
2.2 PMBP-PAH的合成 | 第76-77页 |
2.3 配合物的合成 | 第77-7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8页 |
3.1 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 | 第78页 |
3.2 紫外光谱解析 | 第78-79页 |
3.3 红外光谱解析 | 第79-80页 |
3.4 配体的质谱解析 | 第80页 |
3.5 配体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80-88页 |
第五部分 一种新的光致变色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88-122页 |
1 实验所用的试剂与仪器 | 第88页 |
1.1 试剂 | 第88页 |
1.1.1 药品 | 第88页 |
1.1.2 溶剂 | 第88页 |
1.2 仪器 | 第8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2.1 PMCP的合成 | 第88-89页 |
2.2 PMCP-TSC的合成 | 第89页 |
2.3 标题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89页 |
2.4 物理化学性质 | 第89页 |
3 单晶的制备和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89-111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2页 |
4.1 晶体结构分析 | 第111-113页 |
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3页 |
4.3 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 | 第113-114页 |
4.4 PMCP-TSC·CH_3OH热重和差热分析 | 第114-115页 |
4.5 光致变色行为 | 第115-116页 |
4.6 光致变色反应动力学 | 第116-117页 |
4.7 光致变色机理 | 第117-120页 |
4.8 影响光致变色性能的因素 | 第120-122页 |
4.8.1 电子效应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4.8.2 溶剂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