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14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5页 |
第一节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区域地层系统 | 第16-19页 |
·概述 | 第16页 |
·主要地层的基本特征 | 第16-19页 |
第三节 区域构造—岩浆岩展布特征 | 第19-22页 |
·概述 | 第19页 |
·侵入花岗岩体的主要成因类型 | 第19-20页 |
·岩浆侵入活动的构造环境 | 第20-21页 |
·侵入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21-22页 |
第四节 区域构造单元的划分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闽西南岩石圈三维结构与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 第25-55页 |
第一节 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研究方法综述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闽西南地区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 第26-30页 |
·重力场特征 | 第27-28页 |
·航磁特征 | 第28-29页 |
·闽西南及邻区的热状态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闽西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基本特征 | 第30-34页 |
·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及地壳厚度的变化 | 第30-32页 |
·大地电磁测深特征 | 第32页 |
·地壳—土地幔的特质组成 | 第32-33页 |
·莫霍面特征 | 第33页 |
·地壳和土地幔三维速度图象特征 | 第33页 |
·闽西南及邻区岩石圈构造特征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区域构造格架 | 第34-45页 |
·区域不同层次构造格架 | 第35-36页 |
·区域不同时期古构造系统 | 第36-43页 |
·区域构造体系的划分及复合特征 | 第43-45页 |
第五节 遥感影像特征 | 第45-50页 |
·遥感解译资料、方法 | 第46页 |
·遥感解译的标志 | 第46页 |
·主要影像类型及特征 | 第46-50页 |
第六节 不同时代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50-55页 |
·区域不同时代的古应力状态 | 第50页 |
·不同时代构造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 第51-53页 |
·构造格架形成的动力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 第53-55页 |
第三章 闽西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55-65页 |
第一节 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演化 | 第55-58页 |
·政和—大埔断裂带 | 第55-57页 |
·上杭—云霄断裂带 | 第57-58页 |
第二节 闽西南晚古生代盆地的演化特征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关于华夏古陆的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节 区域构造发展阶段及构造演化模式 | 第61-65页 |
·基底形成阶段 | 第63页 |
·沉积盖层发育阶段 | 第63-64页 |
·大陆边缘活动阶段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闽西南地区锡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 第65-83页 |
第一节 区域成矿的地层条件 | 第65-67页 |
·主要成矿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5-66页 |
·典型锡矿源层及其含矿性 | 第66-67页 |
·成矿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67页 |
第二节 区域成矿的岩浆岩条件 | 第67-73页 |
·闽西南地区在南岭成矿岩桨岩带中的位置 | 第67-68页 |
·成矿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 第68-69页 |
·典型花岗岩体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第69-73页 |
第三节 区域成矿的构造条件 | 第73-75页 |
第四节 典型锡多金属矿带的对比 | 第75-83页 |
·俄罗斯远东地区锡多金属成矿带特征 | 第76-77页 |
·南美西部玻利维亚锡矿带特征 | 第77-78页 |
·东南亚锡成矿带特征 | 第78-79页 |
·南岭锡多金属成矿带特征 | 第79-80页 |
·锡矿成矿规律 | 第80-81页 |
·不同锡矿带的相互对比 | 第81-83页 |
第五章 闽西南典型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 第83-113页 |
第一节 典型矿床的解剖 | 第83-102页 |
·福建龙岩中甲锡多金属矿床 | 第83-96页 |
·福建漳平佳山锡矿床 | 第96-99页 |
·中甲-佳山一带控矿构造的磁组构特征 | 第99-101页 |
·福建永定鹤子东锡矿床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探讨 | 第102-104页 |
·概述 | 第102-103页 |
·铼-锇同位素法测定辉钼矿床的矿化年龄 | 第103-104页 |
·同位素矿化年龄的地质意义 | 第104页 |
第三节 锡多金属矿床成因机理 | 第104-113页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104-107页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107-108页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08-110页 |
·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及化学参数特征 | 第110页 |
·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110-111页 |
·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闽西南地区锡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第113-126页 |
第一节 锡多金属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 | 第113-116页 |
·锡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演化阶段 | 第113-115页 |
·矿床的演化历史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锡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116-121页 |
·矿带、矿田、矿床的分布规律 | 第116-117页 |
·锡多金属矿床的分带性研究 | 第117-121页 |
第三节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第121页 |
第四节 锡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控制机理 | 第121-123页 |
第五节 闽西南地区典型锡矿床的成矿模式分析 | 第123-126页 |
·成矿模式概述 | 第124-125页 |
·锡成矿的时空演化 | 第125页 |
·成矿的主要机制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闽西南地区锡矿成矿预测研究 | 第126-132页 |
第一节 锡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概述 | 第126-130页 |
·不同类型锡矿床找矿标志 | 第127-129页 |
·锡矿找矿准则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闽西南地区锡矿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选取 | 第130-132页 |
结语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ABSTRACT | 第139-140页 |
图版及其说明 | 第140-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