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 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研究历史与分布为害 | 第9-10页 |
|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命名与分类地位 | 第10-12页 |
| 3. 水稻品种及种质资源对条斑病的抗性极其利用 | 第12-17页 |
| 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5. 水稻条斑病菌的胞外酶活性及其他生化性状的研究 | 第19-20页 |
| 6. 植物病原细菌的游动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20-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 1. 水稻品种及三系对条斑病的抗性测定 | 第22-24页 |
| 1.1 供试水稻材料 | 第22页 |
| 1.2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 1.3 接种体准备及接种方法 | 第22-24页 |
| 2. 近等基因系对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测定 | 第24页 |
| 2.1 白叶枯病菌株 | 第24页 |
| 2.2 条斑病菌株 | 第24页 |
| 2.3 近等基因系材料 | 第24页 |
| 2.4 接种体准备及接种方法 | 第24页 |
| 3. 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型测定 | 第24-26页 |
| 3.1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 3.2 供试品种 | 第24-26页 |
| 4. 病情调查记载及分级标准 | 第26-27页 |
| 5. 胞外水解酶的平板测定 | 第27-28页 |
| 5.1 参试菌株 | 第27页 |
| 5.2 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 5.3 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28页 |
| 5.4 酯酶活性测定 | 第28页 |
| 6. 病菌游动性测定 | 第28-29页 |
| 6.1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 6.2 半固体培养基 | 第28页 |
| 6.3 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 1. 水稻品种及三系材料对条斑病的抗性 | 第29-35页 |
| 1.1 三系材料及不同胞质类型不育系对条斑病的抗性 | 第29-31页 |
| 1.2 不同杂交组合(F1)对条斑病的抗性 | 第31页 |
| 1.3 水稻常规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 | 第31-34页 |
| 1.4 近等基因系对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差异 | 第34-35页 |
| 2. 条斑病菌的致病型分化 | 第35-38页 |
| 3. 条斑病菌的胞外水解酶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38-39页 |
| 3.1 蛋白酶活性与病菌致病力的关系 | 第38-39页 |
| 3.2 淀粉酶活性与病菌致病力的关系 | 第39页 |
| 3.3 酯酶活性与病菌致病力的关系 | 第39页 |
| 4. 条斑病菌的游动性与病菌致病力的关系 | 第39-40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40-46页 |
| 1. 用抗白叶枯病的近等基因系材料作鉴别品种的意义 | 第40-41页 |
| 2. 关于接种方法和抗感标准的划分 | 第41-42页 |
| 3. 关于条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 第42-43页 |
| 4. 关于胞外酶活性与菌株致病力之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 5. 水稻抗病育种和品种利用中的若干问题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