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21页 |
第一部分 脊髓灰质炎病毒VP4结构蛋白热动力学性质及其在进入细胞过程的作用分析 | 第21-54页 |
1 引言 | 第22-2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细胞及培养基 | 第24-25页 |
·病毒生长及纯化 | 第25页 |
·135S颗粒的制备 | 第25-26页 |
·细胞破碎液 | 第26页 |
·中和试验 | 第26-27页 |
·VP4、VP1和pep1抗原合成 | 第27页 |
·抗血清 | 第27-28页 |
·免疫沉淀 | 第28-29页 |
·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 | 第29页 |
·病毒吸附、进入细胞并感染细胞的样品收集处理 | 第29-30页 |
3 结果 | 第30-45页 |
·VP4和VP1抗血清的特异性 | 第30-31页 |
·VP4和VP1抗血清中和病毒的活性 | 第31-32页 |
·中和作用的温度依赖性 | 第32-33页 |
·中和作用是VP4和pep1结构在37℃时间向外暴露的结果 | 第33-37页 |
·病毒构象变化的可逆性 | 第37-38页 |
·病毒感染细胞后,其毒粒群体的分布 | 第38-39页 |
·不同分布的病毒颗粒在不同时相的变化 | 第39-43页 |
·细胞外和细胞膜上病毒颗粒的壳蛋白组成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二部分 脊髓灰质炎病毒缺陷型重组载体的构建研究 | 第54-79页 |
1 引言 | 第55-6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0-67页 |
·质粒 | 第60-62页 |
·细胞与病毒 | 第62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62-65页 |
·质粒对细胞的转染及重组病毒的标记 | 第65-66页 |
·共转染后缺陷型病毒颗粒的形成分析 | 第66页 |
·DNA测序分析 | 第66页 |
·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 | 第66-67页 |
3 结果 | 第67-75页 |
·瞬时表达系统Ⅰ | 第67-74页 |
·质粒构建 | 第67-69页 |
·脊灰病毒壳蛋白P1和嵌有HBS基因的脊灰病毒复制酶系统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单独表达 | 第69-70页 |
·共转染后不同孵育时间的Hela细胞中缺陷型重组病毒颗粒形成率的分析 | 第70-72页 |
·缺陷型重组病毒颗粒的确定 | 第72-73页 |
·缺陷型重组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后HBS抗原的表 | 第73-74页 |
·瞬时表达系统Ⅱ | 第74-75页 |
·质粒的构建 | 第74页 |
·CHO-表达PV中P1蛋白的细胞系已初步建成 | 第74-75页 |
4 讨论 | 第75-78页 |
5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已发表的三篇相关论文及综述 | 第83-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