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的思路和结构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构 | 第11页 |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4-17页 |
3 影响贸易引力模型的主要因素和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4页 |
·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及购买力平价(PPP) | 第17-18页 |
·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 | 第17页 |
·购买力平价(PPP) | 第17-18页 |
·人均GDP 和人均GDP 差额及需求相似理论 | 第18-20页 |
·人均GDP 和人均GDP 差额 | 第18页 |
·需求相似理论 | 第18-20页 |
·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以及贸易地理理论 | 第20-23页 |
·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 | 第20页 |
·贸易地理理论 | 第20-23页 |
·相关虚拟变量的解释 | 第23-24页 |
4 基于灰色理论的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 第24-35页 |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理论模型 | 第24-26页 |
·基本理论模型解释 | 第24-25页 |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 第25-26页 |
·灰色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26-32页 |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GM(1,1)模型的主要类型 | 第28-30页 |
·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30页 |
·灰色GM(1,1)模型预测的过程 | 第30-32页 |
·模型组合的方法 | 第32-33页 |
·基于灰色理论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对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 第33页 |
·求出各年的模拟值 | 第33页 |
·对模拟值与实际值进行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用模拟值与实际值拟合方程预测贸易量 | 第34页 |
·建立灰色 GM(1,1)模型 | 第34页 |
·建立灰色—贸易引力组合预测模型 | 第34-35页 |
5 基于灰色理论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35-44页 |
·样本国家范围和数据来源 | 第35页 |
·计算过程 | 第35-40页 |
·预测结果 | 第40-43页 |
·对预测结果的评价 | 第43-44页 |
·对贸易引力模型预测结果的评价 | 第43页 |
·对灰色 GM(1,1)模型预测结果的评价 | 第43页 |
·对组合模型预测结果的评价 | 第43-44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44-47页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4页 |
·政策建议 | 第44-46页 |
·思考与不足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62页 |
附录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附录B:各国GDP(PPP 法) | 第52-53页 |
附录C:中国各年对外(按地区)贸易额 | 第53-54页 |
附录D:中国数据 | 第54-55页 |
附录E: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距离 | 第55-56页 |
附录F:虚拟变量取值 | 第56-57页 |
附录G:中国人均GDP | 第57-58页 |
附录H: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各年年底的人口 | 第58-59页 |
附录I: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PPP 法) | 第59-60页 |
附录J: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PPP 法)差额的绝对值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