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锂离子电池中金属的回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2-15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 第14-15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组成和结构 | 第15-16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 | 第15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和结构 | 第15-16页 |
|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优点 | 第16-18页 |
| ·性能和优点 | 第16-18页 |
| ·市场发展趋势 | 第18页 |
| ·废弃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处理 | 第18-23页 |
| ·废电池的危害与资源消耗 | 第19-21页 |
| ·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的意义 | 第21-22页 |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2-2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3-2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实验分析及预处理 | 第25-34页 |
| ·实验试剂、仪器和设备 | 第25-26页 |
| ·实验分析仪器和条件 | 第26页 |
| ·差热-热重分析 | 第26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6页 |
| ·溶液中钴、锂离子的测定 | 第26-28页 |
| ·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26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 ·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28页 |
| ·废锂离子电池预处理 | 第28-30页 |
| ·单体电池的处理 | 第28-29页 |
| ·LiCoO_2从铝箔上分离 | 第29-30页 |
| ·铜箔的回收 | 第30页 |
| ·实验原料钴酸锂的分析检测 | 第30-33页 |
| ·原料的化学成分 | 第31页 |
| ·XRD分析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正极材料钴酸锂的浸出试验 | 第34-44页 |
| ·实验原理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5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35-39页 |
| ·温度对于浸出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时间对于浸出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硫酸浓度对于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双氧水加入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正交试验 | 第39-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 ·最佳的浸出条件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LiCoO_2电极浸出动力学研究 | 第44-56页 |
| ·确定反应机理的一般方法 | 第44页 |
| ·LiCoO_2酸浸反应步骤 | 第44-45页 |
| ·浸出动力学理论分析 | 第45-50页 |
| ·酸浸反应速率方程 | 第45-46页 |
| ·酸浸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 第46-48页 |
| ·酸度影响级数 | 第48-50页 |
|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 ·硫酸浓度对钴浸出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 ·温度对钴浸出反应的影响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钻和锂的沉淀分离 | 第56-65页 |
| ·氢氧化钴的沉淀 | 第56-60页 |
| ·氢氧化钴的分类与性质 | 第56页 |
| ·合成法直接沉钴 | 第56-58页 |
| ·实验原理 | 第56-57页 |
| ·实验设计 | 第57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57-58页 |
| ·过程络合法沉钴 | 第58-59页 |
| ·试验设计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59页 |
| ·合成法与络合法的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 ·氧化钴的制备 | 第60-62页 |
| ·实验设计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2页 |
| ·碳酸锂的制备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