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京都议定书》概述 | 第14-30页 |
第一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解 | 第14-17页 |
一、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 | 第14-15页 |
二、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和温室效应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京都议定书》的订立背景和发展 | 第17-30页 |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概述 | 第17-21页 |
二、《京都议定书》的背景 | 第21-23页 |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联系 | 第23-24页 |
四、《京都议定书》的发展 | 第24-29页 |
五、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分析 | 第30-51页 |
第一节 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30-39页 |
一、《京都议定书》的内容 | 第30-31页 |
二、京都三机制 | 第31-39页 |
第二节 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国际法依据 | 第39-49页 |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 第39-45页 |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Sstainable development) | 第45-47页 |
三、预防原则 | 第47-48页 |
四、国际合作原则和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原则 | 第48-49页 |
五、小结 | 第49页 |
第三节 对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评价 | 第49-51页 |
一、国内减排机制 | 第49-50页 |
二、京都三机制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后京都时代展望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 第51-63页 |
第一节 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演变 | 第51-54页 |
一、第十一届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一次缔约国会议 | 第51-52页 |
二、第十二届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二次缔约国会议 | 第52页 |
三、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 | 第52-53页 |
四、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我国的应对措施 | 第54-63页 |
一、我国对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态度回顾 | 第54-56页 |
二、我国的应对措施 | 第56-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