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之缘起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保险法中弃权与禁止反言之内涵界定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相关误解的澄清 | 第15-17页 |
一、禁止反言并非弃权的结果 | 第15-16页 |
二、弃权只能适用于保险人而不适用于投保方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弃权内涵之界定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禁止反言内涵之界定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弃权和禁止反言之比较 | 第20-25页 |
一、弃权和禁止反言之联系 | 第21页 |
二、弃权和禁止反言之区别 | 第21-25页 |
第二章 保险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之法理分析 | 第25-35页 |
第一节 英美法中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的产生与历史演进 | 第25-28页 |
一、弃权和衡平禁止反言的历史渊源 | 第25-26页 |
二、允诺禁止反言的产生过程以及对传统弃权理论的扩展适用 | 第26-28页 |
三、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在英美保险法中的发展和实际运用 | 第28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保险法相似制度考察 | 第28-31页 |
一、大陆法系的外观主义理论与失权制度一定程度上对应了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 | 第28-30页 |
二、大陆法系保险立法不同程度认可了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保险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之法理基础 | 第31-35页 |
一、对价理论的困境及自我修正——弃权和禁止反言产生之法理基础 | 第31-33页 |
二、正义价值与维护交易安全理念的体现——与大陆法系最大诚信原则之内在联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险法引入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的意义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在我国保险法中的缺失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保险法引入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的必要性 | 第36-40页 |
一、最大诚信原则制度化:我国保险立法完善之必要 | 第36-37页 |
二、保险人不当抗辩之阻断:以现实案例为例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我国保险法中弃权和禁止反言制度的构建——以投保方利益本位为基础 | 第40-63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40页 |
第二节 弃权和禁止反言之构成要件 | 第40-48页 |
一、弃权之构成要件:主观主义判断方法 | 第41-44页 |
二、禁止反言的构成要件:客观主义判断方法 | 第44-48页 |
第三节 弃权和禁止反言之适用范围——兼论我国《保险法》相关条文之缺陷 | 第48-53页 |
一、保险人典型弃权行为及分析 | 第48-51页 |
二、保险人典型禁止反言行为及分析 | 第51-53页 |
第四节 保险法中弃权与禁止反言制度的适用限制——保险人利益之考量 | 第53-60页 |
一、公共利益 | 第53-54页 |
二、口头证据规则 | 第54-56页 |
三、保险范围 | 第56-58页 |
四、非弃权条款 | 第58-59页 |
五、投保方之欺诈 | 第59-60页 |
第五节 保险代理人弃权和禁止反言行为之法律后果——三方利益平衡之结果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