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司折衷资本制度与我国立法选择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3页 |
四、本文关键词解说 | 第13-18页 |
第二章 折衷资本制度立法理念与功能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公司资本的意义和功能 | 第18-19页 |
一、公司成立、运营的物质基础和起点 | 第18-19页 |
二、公司对外承担财产责任的基本保障 | 第19页 |
三、章程规定股东对公司的永久性投资 | 第19页 |
第二节 折衷资本制度的立法理念 | 第19-21页 |
一、从股东利益视角的观察 | 第20页 |
二、从债权人利益视角的观察 | 第20-21页 |
三、从公司利益视角的观察 | 第21页 |
第三节 折衷资本制度功能的考察 | 第21-24页 |
一、法定资本制度功能之考察 | 第22页 |
二、授权资本制度功能之考察 | 第22-23页 |
三、折衷资本制度功能之考察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折衷资本制度的形成分析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我国资本观的变革与重塑 | 第24-26页 |
一、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 | 第24-25页 |
二、从“严格准入”到“降低门槛” | 第25页 |
三、从片面追求安全到兼顾效率与安全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折衷资本制度形成的经济环境 | 第26-29页 |
一、推行法定资本制的经济因素 | 第26-27页 |
二、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市场条件 | 第27-28页 |
三、折衷资本制度形成的经济环境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折衷资本制度形成的法律环境 | 第29-32页 |
一、法治观念的形成 | 第29页 |
二、事前监督体制的健全 | 第29-30页 |
三、事后救济机制的完善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折衷资本制度的规则确立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注册资本的法律界定 | 第32-33页 |
一、法定资本制度下的注册资本 | 第32页 |
二、授权资本制度下的注册资本 | 第32-33页 |
三、折衷资本制度下的注册资本 | 第33页 |
第二节 最低资本金制度的确立 | 第33-36页 |
一、最低资本金制度的意义和功能 | 第33-34页 |
二、最低资本金制度的存废之争 | 第34-36页 |
三、保留限额规制,适当降低标准 | 第36页 |
第三节 出资缴纳规则的确立 | 第36-39页 |
一、出资缴纳义务的界定 | 第36-37页 |
二、实缴与分期缴纳之争议 | 第37页 |
三、出资缴纳方式利弊之比较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我国折衷资本制度的立法选择 | 第39-47页 |
第一节 我国旧公司法的立法特点 | 第39-41页 |
一、出资缴纳规则特别严格 | 第39页 |
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过高 | 第39-40页 |
三、出资范围狭窄,无形资产比例较低 | 第40页 |
四、公司转投资限制较多,制度过于苛刻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新公司法的立法选择 | 第41-44页 |
一、出资缴纳制度之改革 | 第41-42页 |
二、最低限额和首次出资额之规定 | 第42页 |
三、出资范围与无形资产比例之规制 | 第42-43页 |
四、公司对外投资对象与比例之限制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现行公司资本制度的特殊规定 | 第44-47页 |
一、一人公司的特殊规定 | 第44-45页 |
二、国有独资公司的特殊规定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折衷资本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 第47-54页 |
第一节 公司资本制度的改革方向 | 第47-48页 |
一、从法定资本制转向授权资本制 | 第47页 |
二、降低最低资本额乃至取消限制 | 第47-48页 |
三、股东出资形式更加多样化 | 第48页 |
第二节 我国折衷资本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48-50页 |
一、股东出资形式多样化不足 | 第48-49页 |
二、相对严格的限额资本制度 | 第49页 |
三、并不完全的认缴资本制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完善折衷资本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50-54页 |
一、一人公司最低资本限额问题 | 第50-51页 |
二、关于债权出资规制问题 | 第51-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