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硅素的作用 | 第9页 |
·研究硅素历程 | 第9-12页 |
·水稻对硅素的吸收模式 | 第10页 |
·水稻吸收硅素的动态变化 | 第10-11页 |
·硅素在水稻中的分布、存在形态及含量 | 第11-12页 |
·水稻对硅素吸收机理及分子机制 | 第12-15页 |
·水稻对硅素的主动运输 | 第14页 |
·硅素具有特殊吸收形式-胞饮 | 第14-15页 |
·研究水稻吸收硅素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 | 第15页 |
·硅素对水稻有益性的影响及作用作用机制机理 | 第15页 |
·硅素吸收生理调控的可行性 | 第15-18页 |
2 引言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005年试验 | 第19页 |
·2006-2007年 | 第19-2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24页 |
·硅的比色测定 | 第20页 |
·植株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 第20页 |
·植物根系逆境伤害程度 | 第20页 |
·呼吸途径中的三种酶 | 第20-21页 |
·PGI活性的测定 | 第21页 |
·G-6-PDH和5-PGDH联合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页 |
·MDH活性的测定 | 第21页 |
·根系激素含量测定 | 第21页 |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22页 |
·细胞色素氧化酶 | 第22页 |
·ATP酶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不同类型根系对硅素的吸收 | 第23页 |
·根系ATP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45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根系吸收硅素动力学参数特性 | 第24页 |
·不同硅素效率基因型水稻根系形态学差异分析 | 第24-33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在不同供硅水平下地上部、根部生物量及根冠比变化 | 第24-26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不同供硅水平下根条数的响应 | 第26-27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在不同供硅水平下总根长的变化 | 第27-28页 |
·不同供硅水平对不同水稻品种侧根数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根系部位处理对硅素吸收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直径对供硅水平的响应 | 第29-30页 |
·水稻根系形态与硅素吸收的关系 | 第30-31页 |
·水稻根系内源激素含量与硅素吸收的关系 | 第31-33页 |
·三羧酸循环途径在硅素高效吸收的作用 | 第33-40页 |
·糖酵解过程与硅素高效吸收的关系 | 第33-35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糖酵解关键酶活性在硅素水平下的变化 | 第33-34页 |
·HgCl_2处理后根系吸收硅素量及根中ATP含量变化 | 第34-35页 |
·三羧酸循环途径在硅素高效吸收中的作用 | 第35-37页 |
·三羧酸循环途径关键酶活性与硅素吸收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丙二酸处理对水稻苗期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氧化磷酸化过程在硅素吸收的作用 | 第37-40页 |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DNP处理后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呼吸代谢途径能量合成抑制剂对ATPase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ATP、ATPase活性与硅素吸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磷酸戊糖途径在硅素吸收的作用 | 第40-42页 |
·不同正磷酸钠浓度对品种TN1硅素吸收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在磷酸戊糖途径受到抑制情况下的硅素量 | 第41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在磷酸戊糖途径受到抑制情况下根中ATP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不同代谢途径抑制剂处理对水稻苗期根系细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42-45页 |
5 结语与讨论 | 第45-50页 |
·不同品种的硅素吸收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45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形态与硅素吸收的关系 | 第45-47页 |
·三羧酸循环系统对硅素吸收的作用 | 第47-48页 |
·磷酸戊糖途径对硅素吸收的影响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英文摘要 | 第55-57页 |
缩略词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