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思路 | 第9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9-12页 |
2 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 第12-24页 |
·技术创新 | 第12-17页 |
·技术创新概念及其发展 | 第12-14页 |
·技术创新分类 | 第14-15页 |
·技术创新特点 | 第15-16页 |
·技术创新的作用 | 第16-17页 |
·循环经济 | 第17-21页 |
·循环经济思想产生与发展 | 第17-18页 |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 第21-24页 |
·技术创新与发展循环经济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技术经济行为 | 第21-22页 |
·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的不一致性 | 第22-24页 |
3 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与特点 | 第24-30页 |
·公司概况 | 第24页 |
·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点 | 第24-25页 |
·贵糖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贵糖技术人员分析 | 第26页 |
·贵糖产品结构 | 第26-30页 |
4 广西贵糖在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活动 | 第30-45页 |
·循环经济新工艺项目的技术创新 | 第31-36页 |
·高配比甘蔗浆抄造A级文化用纸技术创新 | 第31-32页 |
·高配比甘蔗渣浆抄造高级生活用纸核心技术创新 | 第32-33页 |
·蔗渣氧漂技术的研究 | 第33页 |
·提高压榨破碎度及压榨自动化控制技术 | 第33-34页 |
·酒精废液治理技术开发 | 第34-35页 |
·造纸中段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35-36页 |
·喷淋蔗渣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的研究 | 第36页 |
·循环经济新工艺流程的技术创新 | 第36-37页 |
·低温混汁磷浮新工艺研究 | 第36-37页 |
·循环经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 | 第37-38页 |
·开发高级文化用纸 | 第37页 |
·利用高配比甘蔗渣浆生产生活用纸 | 第37-38页 |
·开发超低硫甘蔗白砂糖 | 第38页 |
·循环经济资源、能源再利用的技术创新 | 第38-45页 |
·《蔗髓热电联产技改工程》的实施 | 第38-39页 |
·煮糖废水循环利用 | 第39页 |
·150 吨/日黑液碱回收炉工程 | 第39-45页 |
5 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分析 | 第45-57页 |
·贵糖技术创新绩效 | 第45-47页 |
·技术创新使贵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 第45-46页 |
·技术创新使贵糖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不断增强 | 第46-47页 |
·技术创新使贵糖循环经济实现三个循环 | 第47页 |
·贵糖技术创新特点 | 第47-51页 |
·围绕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制订生态化技术创新战略 | 第47-48页 |
·加大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加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建设 | 第48-49页 |
·围绕行业前沿问题、企业急需技术问题进行创新,保持国内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 第49-50页 |
·合作创新在贵糖企业技术创新中地位显著 | 第50页 |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围绕循环经济开展 | 第50-51页 |
·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技术创新的队伍 | 第51页 |
·贵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 第51-54页 |
·企业技术中心与贵糖技术创新 | 第51-52页 |
·贵糖现行技术创新模型 | 第52-53页 |
·贵糖围绕循环经济开展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贵糖生态化技术创新经验与启示 | 第54-57页 |
·树立生态化技术创新理念,重视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 | 第54-55页 |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广西制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第55页 |
·制糖业循环发展重点要突破关键技术创新 | 第55页 |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配套支撑体系建设 | 第55-56页 |
·培育生态化企业文化 | 第56-57页 |
6 贵糖(集团)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 第57-65页 |
·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选择 | 第57-58页 |
·新技术创新模型运作的对策分析 | 第58-65页 |
·调整企业技术中心职能、组织结构、人员组成 | 第58-59页 |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 第59-60页 |
·构建企业生态化创新性文化 | 第60-62页 |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力度,增强创新管理能力 | 第62-63页 |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满足技术创新发展要求 | 第63-65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