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偶氮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氢化偶氮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第10-31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简述 | 第11页 |
| ·经典化学还原法 | 第11-17页 |
| ·锌粉法 | 第11-12页 |
| ·葡萄糖和硅铁粉法 | 第12页 |
| ·铝粉法 | 第12-14页 |
| ·甲醛法 | 第14-15页 |
| ·水合肼法 | 第15-16页 |
| ·硫氢化钠法 | 第16-17页 |
| ·甲酸法 | 第17页 |
| ·电解还原法 | 第17-19页 |
| ·催化加氢法 | 第19-21页 |
| ·其它还原法 | 第21-23页 |
| ·CO/H_2O体系还原法 | 第21页 |
| ·亲核取代法 | 第21-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 | 第24-25页 |
| ·保泰松的临床应用及市场现状 | 第24页 |
| ·DCB的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 | 第24-25页 |
|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 第二章 催化加氢法合成氢化偶氮苯类化合物的研究 | 第31-56页 |
| ·前言 | 第31-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3-34页 |
| ·试剂 | 第33页 |
| ·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装置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53页 |
| ·催化加氢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34-45页 |
| ·催化剂的选择及其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4-37页 |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4-36页 |
|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碱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7-39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氢压和搅拌速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加氢压力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0页 |
| ·搅拌速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助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助催化剂的作用 | 第42-43页 |
| ·助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溶剂及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较佳条件选择 | 第45-47页 |
| ·反应机理讨论 | 第47-52页 |
| ·氢化偶氮苯衍生物的合成 | 第52-53页 |
| ·化合物的结构与表征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第三章 催化剂性能的考察及套用实验 | 第56-62页 |
| ·前言 | 第56-57页 |
| ·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57-60页 |
| ·化学因素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57-59页 |
| ·物理因素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59-60页 |
| ·NaOH的套用实验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