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技术的哲学探究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第1-3页
目录第3-5页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7-28页
 研究的背景: “软件危机”和软件的“巴别塔”问题第7-8页
 研究方法论和论文思路:符号学视野中的软件技术第8-18页
  一、符号学视野中的信息哲学本体论第8-12页
  二、软件技术的本体论:符号存在论第12-17页
  三、软件技术认识论、软件和知识产权、软件和经济第17-18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22页
  一、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8-21页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创新点和不足处第22-28页
第一章 软件技术的历史考察和评析第28-55页
 第一节 软件的技术范式第28-40页
  一、软件的技术范式:图灵机和冯·诺依曼机第29-32页
  二、软件技术的工程学理解第32-40页
 第二节 软件技术的历史演变第40-49页
  一、软件定义的历史演变第40-42页
  二、软件开发语言的历史演变第42-44页
  三、软件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工匠—工业—后工业第44-49页
 第三节 软件技术演变的哲学分析第49-55页
  一、自然观转向:从机械论到有机论第50-51页
  二、实践转向:从机器到人的活动第51-52页
  三、人文转向:人本趋向第52-55页
第二章 软件技术的本体论:符号存在论第55-88页
 第一节 符号学概述及其方法论意义第55-60页
  一、符号学概述和方法论内涵第55-60页
 第二节 软件技术:世界的符号化和形式化第60-67页
  一、数字技术:世界的符号化第60-61页
  二、软件技术:形式化符号技术第61-66页
  三、软件研究的符号学视域第66-67页
 第三节 软件技术的本体论:符号存在论的视域第67-76页
  一、软件技术的本体论意蕴第67-70页
  二、系统论及其符号学批判第70-73页
  三、理念论及其符号学批判第73-74页
  四、形式论及其符号学批判第74-76页
 第四节 软件技术:人的形式符号存在第76-88页
  一、数字符号世界(赛博空间):世界的符号化展示第76-81页
  二、软件技术本体论:人的符号存在第81-88页
第三章 软件技术的认识论:符号实践论第88-113页
 第一节 软件生产:从符号到知识第88-97页
  一、符号的语用学转向和实践性:从维特根斯坦到哈贝马斯第88-92页
  二、软件生产:一种符号实践第92-94页
  三、知识:符号实践的意义内容第94-97页
 第二节 软件知识的生产模型第97-102页
  一、知识生产模型第97-100页
  二、软件知识生产模型:一种符号实践第100-102页
 第三节 符号实践论视域中的开源软件生产第102-113页
  一、组织结构:“集市”模式第102-106页
  二、软件开发的动力机制第106-109页
  三、软件的演化:协同进化第109-113页
第四章 软件和知识产权:开源软件现象研究第113-141页
 第一节 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第113-124页
  一、知识产权定义及其保护体系第113-116页
  二、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第116-124页
 第二节 软件知识产权的符号存在论批判第124-135页
  一、合理化路径:知识的财产化和经济效用化第125-130页
  二、新的知识产权观:精神权利、非作者化和协同创新第130-132页
  三、协同创新第132-135页
 第三节 软件的知识产权未来模式选择第135-141页
  一、利益平衡模式第135-138页
  二、案例: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第138-141页
第五章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分析与现实对策第141-156页
 第一节 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困惑第141-144页
  一、中国软件产业基本情况第141-144页
  二、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的困惑第144页
 第二节 软件产业发展的哲学分析第144-147页
  一、软件产业是知识经济第144-146页
  二、软件产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第146-147页
 第三节 教育培训:以程序员为中心多渠道提供教育功能第147-151页
  一、多层次教育职能第147-149页
  二、打造“干中学”教育模式第149-150页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第150-151页
 第四节 环境建设:产学官研合作,构建产业生态第151-156页
  一、中国软件产业的生态环境第151-153页
  二、构建开源软件生态系统第153-154页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第154-156页
附录一: 图表列表第156-157页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7页
后记第167-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块化流程设计原理及其在面向服务分析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超高频射频识别读写器芯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