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清末宪政改革的文化解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部分 从文化到宪政—基本理论阐释第10-17页
 一、文化与法律文化第10-11页
 二、宪政释义第11-17页
  (一) 宪政的定义第11-12页
  (二) 宪政的内涵第12页
  (三) 宪政的文化底蕴第12-16页
  (四) 文化之于宪政的意义第16-17页
第二部分 清末宪政改革历程回眸第17-26页
 一、晚清时局与立宪呼声第17-19页
 二、清末预备立宪及相关活动第19-26页
  (一) 宪政编查馆第19-20页
  (二) 资政院第20-22页
  (三) 咨议局第22-23页
  (四) 《钦定宪法大纲》第23-24页
  (五) 《重大信条十九条》第24-26页
第三部分 清末宪政改革的文化反思第26-34页
 一、价值诉求的错位第26-29页
  (一) 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价值诉求第26-28页
  (二) “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第28-29页
 二、宪政思维范式的省察第29-32页
  (一) 关于宪政模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第30-31页
  (二) 关于立宪的预备期限第31-32页
 三、中国传统宗法文化对宪政的影响第32-34页
第四部分 清末宪政改革对今日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第34-43页
 一、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第34-36页
 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第36-39页
 三、培育公民宪政观念第39-41页
 四、加强宪政实践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注释第44-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在校期间攻读硕士学位发表的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权自治立法研究
下一篇:古代蒙古法律思想研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阿勒坦汗、噶尔丹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