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动物疯草中毒与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 第18-41页 |
·疯草中毒研究简史 | 第18-19页 |
·疯草的种类及分布 | 第19页 |
·疯草的毒性成分 | 第19-24页 |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 第19-21页 |
·硒及硒化合物 | 第21-22页 |
·疯草毒素 | 第22-24页 |
·SW 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SW 的理化性质 | 第24页 |
·苦马豆素的来源 | 第24-25页 |
·苦马豆素的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苦马豆素的吸收与代谢 | 第26-27页 |
·疯草中毒的临床症状 | 第27-28页 |
·疯草中毒的病理变化 | 第28-31页 |
·病理剖检变化 | 第28-29页 |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29页 |
·超微结构变化 | 第29-30页 |
·心电图变化 | 第30页 |
·疯草中毒的血液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第30-31页 |
·疯草的危害 | 第31-34页 |
·引起家畜大批中毒死亡 | 第31-33页 |
·影响家畜繁殖 | 第33-34页 |
·妨碍畜种改良 | 第34页 |
·促使草场退化,破坏草地生态平衡 | 第34页 |
·降低草场利用率 | 第34页 |
·疯草中毒的诊断与防治 | 第34-35页 |
·添加解毒剂 | 第34-35页 |
·条件性采食转移 | 第35页 |
·免疫学预防方法 | 第35页 |
·疯草的防除 | 第35-37页 |
·人工挖除 | 第35页 |
·化学灭除 | 第35-36页 |
·生物防除 | 第36-37页 |
·疯草的营养价值 | 第37页 |
·疯草的综合利用 | 第37-39页 |
·合理轮牧 | 第37页 |
·间歇饲喂和日粮搭配 | 第37-38页 |
·去毒利用 | 第38页 |
·疯草的药用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植物毒素的微生物降解与利用研究进展 | 第41-53页 |
·对多酚类植物毒素的降解与利用 | 第41-44页 |
·植物单宁 | 第41-43页 |
·棉酚 | 第43-44页 |
·对生物碱的降解 | 第44-45页 |
·烟碱 | 第44-45页 |
·番木鳖碱 | 第45页 |
·对有毒甙类的降解 | 第45-48页 |
·芥子甙 | 第45-47页 |
·氰甙 | 第47-48页 |
·花色苷 | 第48页 |
·桔皮苷及柠檬苦素 | 第48页 |
·其它植物毒素 | 第48-50页 |
·含羞草素 | 第48-50页 |
·四甲基哌啶酮 | 第50页 |
·对紫茎泽兰的防除与利用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苦马豆素的提取与鉴定 | 第53-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 | 第55-56页 |
·提取结果 | 第55页 |
·结晶物结构鉴定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苦马豆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9-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材料 | 第59页 |
·方法 | 第59-61页 |
·结果 | 第61-66页 |
·内标物的选择 | 第61-62页 |
·线性关系和检出限 | 第62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62-64页 |
·回收率的测定 | 第64-65页 |
·精密度 | 第65页 |
·变异黄芪中SW 含量测定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70页 |
·植物样品的前处理 | 第66-68页 |
·SW 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68-69页 |
·气相色谱衍生化反应 | 第69页 |
·内标法与外标法的选择 | 第69-70页 |
·疯草中的SW 含量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分离 | 第71-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材料 | 第71-72页 |
·方法 | 第72-73页 |
·结果 | 第73-75页 |
·土壤样品A 中降解菌株的分离及降解性能的初步评价 | 第73-74页 |
·土壤样品B 中降解菌株的分离及降解性能的初步评价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降解菌的分离源 | 第75-76页 |
·植物毒素降解菌的应用 | 第76页 |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分离源 | 第76-77页 |
·SW 降解菌的分离方法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的鉴定 | 第78-9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材料 | 第78页 |
·方法 | 第78-80页 |
·结果 | 第80-92页 |
·形态学特征观察 | 第80-83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83-86页 |
·菌株16S r DNA 的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86-92页 |
·讨论 | 第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醋酸钙不动杆菌YLZZ-1 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93-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材料 | 第93页 |
·方法 | 第93-95页 |
·结果 | 第95-101页 |
·降解过程中SW 的检测 | 第95-97页 |
·SW 降解菌YLZZ-1 最适生长温度 | 第97页 |
·SW 降解菌YLZZ-1 降解SW 的动力学特征 | 第97-98页 |
·SW 浓度对菌株生长和降解的影响 | 第98-99页 |
·温度对菌株生长速率和SW 降解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初始pH 对降解的影响 | 第100页 |
·接种量对降解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其它碳源或氮源对降解的影响 | 第101页 |
·讨论 | 第101-103页 |
·环境因素对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菌株YLZZ-1 降解SW 的最佳条件 | 第102页 |
·不动杆菌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八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YLZZ-2 降解特性研究 | 第104-11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材料 | 第104页 |
·方法 | 第104-105页 |
·结果 | 第105-108页 |
·pH 对菌株生长和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105页 |
·温度对菌株生长和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接菌量对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106页 |
·降解动力学试验 | 第106-107页 |
·SW 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讨论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九章 苦马豆素降解菌降解酶初步研究 | 第110-1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2页 |
·材料 | 第110页 |
·方法 | 第110-112页 |
·结果 | 第112-117页 |
·SW 降解酶的定位 | 第112-113页 |
·SW 降解酶的形成 | 第113页 |
·粗酶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113页 |
·pH 对SW 酶促降解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温度对SW 酶促降解的影响 | 第114页 |
·YLZZ-1 胞内粗酶液对SW 降解的动力学常数 | 第114-115页 |
·SW 降解酶的pH 稳定性 | 第115-116页 |
·SW 降解酶的热稳定性 | 第116页 |
·菌株YLZZ-1 抗生素抗性检测 | 第116页 |
·菌株YLZZ-1 质粒的分离及检测 | 第116-117页 |
·讨论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6页 |
附录 | 第136-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