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第一章 血栓性疾病及纤溶物质研究概况 | 第14-26页 |
·序言 | 第14页 |
·血栓性疾病 | 第14-17页 |
·血栓形成 | 第14-15页 |
·常见的血栓性疾病 | 第15-16页 |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 第16-17页 |
·纤溶物质的来源 | 第17-25页 |
·动物 | 第17-19页 |
·植物 | 第19-20页 |
·微生物 | 第20-24页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概况 | 第24-25页 |
·溶栓药物的发展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实验研究 | 第27-70页 |
第二章 溶栓细菌DR-929 的分类鉴定 | 第27-37页 |
·材料 | 第2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7页 |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1页 |
·细菌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27-30页 |
·细菌安全性试验 | 第30页 |
·菌株DR-929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5页 |
·菌株DR-929 的培养特征与生理生化特征 | 第31-32页 |
·细菌安全性试验 | 第32页 |
·菌株DR-929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菌株DR-929 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35页 |
·菌株DR-929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发酵条件对菌株DR-929 分泌纤溶酶的影响 | 第37-46页 |
·材料 | 第37页 |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种子培养基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40页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37页 |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 第37-38页 |
·纤溶活性的测定 | 第38-39页 |
·发酵条件对纤溶酶产生的影响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4页 |
·尿激酶标准曲线 | 第40-41页 |
·培养基组成对菌株DR-929 分泌纤溶酶的影响 | 第41-42页 |
·培养条件对菌株DR-929 分泌纤溶酶的影响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发酵条件优化方法 | 第44页 |
·培养基组成对菌株DR-929 分泌纤溶酶的影响 | 第44-45页 |
·培养条件对菌株DR-929 分泌纤溶酶的影响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 第46-54页 |
·材料 | 第46页 |
·供试菌株 | 第4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6页 |
·培养基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纤溶酶的制备 | 第46-47页 |
·纤溶活性的检测和测定 | 第47页 |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 第47-48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48页 |
·纤溶酶纯度的鉴定 | 第48页 |
·结果 | 第48-51页 |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 第48-50页 |
·SDS-PAGE 凝胶电泳分析 | 第50-51页 |
·纯化方案评价和纤溶酶的保存 | 第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硫酸铵盐析 | 第51页 |
·蛋白质层析技术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纤溶酶的理化性质 | 第54-62页 |
·材料 | 第5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4页 |
·纤溶酶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55页 |
·纤溶酶活性测定 | 第54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温度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页 |
·pH 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页 |
·抑制剂及金属离子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页 |
·纤维蛋白溶酶原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页 |
·连续冻融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5页 |
·结果 | 第55-60页 |
·纤溶酶的分子量 | 第55-57页 |
·温度对纤溶酶的影响 | 第57-58页 |
·pH 对纤溶酶的影响 | 第58-59页 |
·抑制剂及金属离子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纤维蛋白溶酶原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连续冻融对纤溶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纤溶酶的分子量 | 第60页 |
·纤溶酶的蛋白酶类别 | 第60-61页 |
·纤溶酶的纤溶方式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纤溶酶抗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研究 | 第62-70页 |
·材料 | 第6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62页 |
·纤溶酶 | 第62页 |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方法 | 第62-64页 |
·纤溶酶的制备 | 第62页 |
·纤溶酶活性测定 | 第62-63页 |
·体内溶栓活性研究 | 第63页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63-64页 |
·数据处理 | 第64页 |
·结果 | 第64-67页 |
·FA-Ⅰ对小鼠体内抗凝血模型的作用 | 第64页 |
·FA-Ⅰ对大鼠静脉血栓模型的作用 | 第64-65页 |
·FA-Ⅰ对兔颈动脉血栓模型的作用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动物体内血栓模型的选择 | 第67页 |
·FA-Ⅰ对动物凝血系统的作用 | 第67页 |
·FA-Ⅰ对动物纤溶系统的作用 | 第67-68页 |
·FA-Ⅰ对动物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第68页 |
·FA-Ⅰ给药方式对体内溶栓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