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小麦蓝矮病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小麦蓝矮病的发生、危害与病害症状 | 第11-12页 | 
| ·病原学与传播介体 | 第12-13页 | 
| ·病害发生规律与寄主范围 | 第13页 | 
| ·小麦蓝矮病的防治 | 第13-14页 | 
| ·植原体特性 | 第14-15页 | 
| ·植原体形态结构及病害症状表现 | 第14页 | 
| ·植原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植原体胸苷酸激酶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胸苷酸激酶的概况 | 第15-17页 | 
| ·植原体胸苷酸激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胸苷酸激酶基因(tmk)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9-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 ·菌种、质粒和试剂 | 第19页 | 
| ·仪器 | 第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 ·小麦总DNA 的提取 | 第19页 | 
| ·tmk 基因PCR 扩增 | 第19-20页 | 
| ·目的片段的克隆及重组质粒鉴定 | 第20-21页 | 
|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 | 第21页 | 
| ·tmk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保守功能区分析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DNA 的提取 | 第21页 | 
| ·tmk 基因扩增结果 | 第21-22页 | 
| ·tmk 基因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第22页 | 
| ·tmk 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2-24页 | 
| ·tmk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TMK)保守功能区分析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tmk 基因的体外表达与纯化 | 第27-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 ·菌种与载体试剂 | 第27页 | 
| ·SDS-PAGE 所需溶液配制 | 第27页 | 
| ·融合蛋白纯化所需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 ·仪器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2页 | 
| ·pET30a(+)-tmk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原核表达 | 第28-30页 | 
| ·pBV221-tmk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原核表达 | 第30-31页 | 
| ·SDS-PAGE | 第31页 | 
| ·融合蛋白表达形式鉴定 | 第31页 | 
| ·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 第31页 | 
| ·Poly His-TMK 融合蛋白纯化 | 第31-32页 | 
| ·纯化蛋白浓度测定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pET30-tmk 和pBV221-tmk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第32-34页 | 
| ·pET-tmk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 | 第34-35页 | 
| ·pBV221-tmk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 | 第35页 | 
| ·融合蛋白表达形式鉴定 | 第35-36页 | 
| ·重组菌pET-tmk 表达条件优化 | 第36-37页 | 
| ·Poly His-TMK 融合蛋白纯化 | 第37-38页 | 
| ·纯化蛋白浓度测定 | 第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胸苷酸激酶(TMK)酶活性分析 | 第40-47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 ·试剂 | 第40页 | 
| ·酶催化反应体系溶液配制 | 第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 ·TMK 酶活性测定 | 第40-41页 | 
| ·酶催化条件优化 | 第41页 | 
| ·酶活力测定 | 第41页 | 
| ·重组蛋白融合标签的切除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TMK 酶活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 ·酶活力计算 | 第45页 | 
| ·His 融合标签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设想 | 第47-49页 | 
|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