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页 |
|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注空气工艺简介 | 第12-17页 |
| ·注空气的工艺过程 | 第12页 |
| ·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12-15页 |
| ·注空气低温氧化原理 | 第12-13页 |
| ·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13-15页 |
| ·注空气适用的油藏及影响采油效果的因素 | 第15-16页 |
| ·注空气适用的油藏 | 第15页 |
| ·影响注空气采油效果的因素 | 第15-16页 |
|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可燃性气体爆炸理论研究 | 第17-24页 |
|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 | 第18-20页 |
|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20页 |
| ·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爆炸时的临界氧含量和安全氧含量 | 第20-21页 |
| ·临界氧含量的理论计算 | 第21-22页 |
| ·作图法估算产出气的临界氧含量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井下石油气燃爆特性的研究 | 第24-38页 |
| ·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25-35页 |
| ·主要试验步骤 | 第25-26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5页 |
| ·氧含量安全标准的制定 | 第35-38页 |
| 第五章 注空气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及其防护措施 | 第38-59页 |
| ·空气压缩机的风险与预防措施 | 第38-42页 |
| ·空压机爆炸 | 第38-39页 |
| ·排气压力异常 | 第39页 |
| ·排气量不足 | 第39页 |
| ·机械故障 | 第39-40页 |
| ·噪声危害 | 第40页 |
| ·空压机防护措施 | 第40-42页 |
| ·注气管线的爆炸与预防措施 | 第42-43页 |
| ·爆炸原因 | 第42-43页 |
| ·预防措施 | 第43页 |
| ·注入井井筒的爆炸与预防措施 | 第43-44页 |
| ·爆炸原因 | 第43页 |
| ·防护措施 | 第43-44页 |
| ·生产井井筒的爆炸与预防措施 | 第44页 |
| ·爆炸原因 | 第44页 |
| ·预防措施 | 第44页 |
| ·注采井及管线的腐蚀与预防措施 | 第44-54页 |
| ·CO_2 腐蚀 | 第44-48页 |
| ·O_2 腐蚀 | 第48-50页 |
| ·腐蚀预防措施 | 第50-53页 |
| ·综合防腐对策 | 第53-54页 |
| ·其他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防护措施 | 第54-55页 |
| ·产出气处理 | 第55-59页 |
| 第六章 注空气工艺安全评价 | 第59-82页 |
| ·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59页 |
| ·注空气采油工艺事故树的建立 | 第59-68页 |
| ·建立一级评级模型 | 第59-60页 |
| ·建立二级评价模型 | 第60-61页 |
| ·建立三级评价模型 | 第61-68页 |
| ·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 第68-76页 |
| ·事故树的定量分析 | 第76-79页 |
| ·事故树分析的评价结果 | 第79-80页 |
| ·现场监测方案和安全控制措施 | 第80-82页 |
| ·现场监测方案 | 第80页 |
| ·安全控制措施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附录 | 第86-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