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5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9-10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10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二) 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标准) | 第10页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第11页 |
五、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六、观察指标 | 第12-14页 |
(一)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2-13页 |
(二) 实验室观察指标 | 第13页 |
(三) 不良反应及耐受性观察 | 第13-14页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一) 评定方法 | 第14页 |
(二) 评定标准 | 第14页 |
八、统计学处理 | 第14-15页 |
结果 | 第15-17页 |
一、临床疗效 | 第15页 |
(一) 两组药物对湿热型湿疹的症状积分比较见表6 | 第15页 |
(二) 两组药物对湿热型湿疹的疗效比较见表7 | 第15页 |
二、治愈病例随访结果见表8 | 第15-16页 |
三、不良反应 | 第16-17页 |
实验研究 | 第17-23页 |
实验一 清热利湿饮抗Ⅳ型变态反应试验 | 第17-20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7页 |
(一) 动物 | 第17页 |
(二) 药物 | 第17页 |
(三) 试剂 | 第1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一) 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二) 灌药 | 第18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8页 |
(四) 判定 | 第18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8-20页 |
(一) 小鼠诱发皮炎后耳厚度及重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二) 小鼠左耳组织切片真皮单核细胞浸润情况的比较 | 第19-20页 |
实验二 清热利湿饮抗炎试验 | 第20-21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0页 |
(一) 动物 | 第20页 |
(二) 药物 | 第20页 |
(三) 仪器与试剂 | 第20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0-21页 |
实验三 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在体实验 | 第21-23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1页 |
(一) 动物 | 第21页 |
(二) 药物 | 第21页 |
(三) 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1页 |
(一) 实验分组 | 第21页 |
(二) 炎症反应的评估 | 第21页 |
(三) 备注 | 第21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1-23页 |
讨论 | 第23-34页 |
一、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第23-25页 |
(一) 病因病机 | 第23-24页 |
(二) 治疗概况 | 第24-25页 |
(三) 研究进展 | 第25页 |
二、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第25-28页 |
(一) 病因 | 第25-26页 |
(二) 发病机理 | 第26-27页 |
(三) 治疗进展 | 第27-28页 |
三、方药分析 | 第28-30页 |
(一) 内服方药组成及分析 | 第28-30页 |
(二) 外用方药组成及分析 | 第30页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0-31页 |
(二)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页 |
五、作用机理探讨 | 第31-34页 |
(一) 抗过敏 | 第31-32页 |
(二) 调节免疫 | 第32页 |
(三) 抗炎 | 第32页 |
(四) 抗病原微生物 | 第32页 |
(五) 利尿作用 | 第32-33页 |
(六) 止痒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综述 | 第38-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