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6-53页 |
·RNA干扰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26-42页 |
·RNAi的发现 | 第26-27页 |
·RNAi的干扰原理 | 第27-29页 |
·RNAi基本实验程序 | 第29-36页 |
·siRNA的设计 | 第29-30页 |
·siRNA的制备 | 第30-34页 |
·siRNA的转染 | 第34-36页 |
·RNAi效果的检测方法 | 第36页 |
·RNAi技术的优越性 | 第36-37页 |
·RNAi技术的应用 | 第37-42页 |
·RNAi技术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RNAi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39-41页 |
·RNAi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三孢布拉氏霉菌的研究概况 | 第42-45页 |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43-44页 |
·主要代谢物的生理功能 | 第44页 |
·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 第44-45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第二章 靶向carRA基因的shRNA干扰质粒构建 | 第53-68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63页 |
·材料 | 第54-5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54-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5-5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3页 |
·目的基因序列CDS区的确定 | 第57页 |
·目标序列的筛选 | 第57-59页 |
·序列合成 | 第59-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重组质粒构建思路及图谱 | 第63页 |
·干扰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63-64页 |
·干扰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64-65页 |
·干扰质粒发卡样结构的形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转化 | 第68-87页 |
·引言 | 第6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8-75页 |
·材料 | 第68-71页 |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主要试剂 | 第69页 |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69-7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5页 |
·菌种培养 | 第71-72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72-73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73-74页 |
·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74-75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75-84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75-81页 |
·不同酶系统及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75-76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76-77页 |
·pH值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77-78页 |
·酶解方式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78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78-79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79页 |
·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对原生质制备的影响 | 第79-80页 |
·渗透压稳定剂浓度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80-81页 |
·预处理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81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81-83页 |
·不同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不同培养方法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82-83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83页 |
·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第四章 三孢布拉氏霉菌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87-109页 |
·引言 | 第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100页 |
·材料 | 第87-92页 |
·实验材料 | 第87-88页 |
·主要试剂 | 第88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88-92页 |
·主要仪器 | 第92页 |
·实验方法 | 第92-100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92-95页 |
·RNA的纯度、完整性及浓度检侧 | 第95页 |
·Triton X-100/EDTA方法提取RNA所得物质的检测 | 第95-96页 |
·RNA的纯化 | 第96页 |
·RT-PCR | 第96-98页 |
·Northern Blot杂交 | 第98-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6页 |
·RNA提取 | 第100-103页 |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100-102页 |
·Triton X-100/EDTA方法提取RNA所得物质的检测 | 第102-103页 |
·改良异硫氰酸胍法中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103页 |
·离体RNA在不同缓冲液中的保存结果 | 第103-104页 |
·不同电泳方式检测RNA质量的结果 | 第104-105页 |
·RNA的纯化结果 | 第105页 |
·RT-PCR | 第105-106页 |
·Northern blot | 第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mRNA水平检测RNAi效果 | 第109-129页 |
·引言 | 第109-110页 |
·相关理论 | 第110-117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110-113页 |
·BP网络拓扑结构 | 第110-111页 |
·网络传递函数 | 第111页 |
·网络的初始权重 | 第111-112页 |
·网络输入和输出的标准化 | 第112页 |
·网络训练 | 第112-113页 |
·网络验证 | 第113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113-117页 |
·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 第113-115页 |
·荧光定量PCR的实验方法 | 第115-1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0页 |
·材料 | 第117页 |
·实验材料 | 第117页 |
·主要试剂 | 第117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17-120页 |
·反转录反应 | 第117-118页 |
·PCR扩增carRA基因的条件优化设计 | 第118-119页 |
·荧光定量PCR检测RNAi效果 | 第119-1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7页 |
·实验设计 | 第120-122页 |
·BP-ANN | 第122-125页 |
·BP-ANN的优化 | 第122-123页 |
·BP-ANN的预测结果 | 第123-125页 |
·BP-ANN的验证 | 第125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125-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蛋白水平检测RNAi效果 | 第129-155页 |
·引言 | 第129页 |
·三孢布拉氏霉菌番茄红素环化酶抗体的制备 | 第129-1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6页 |
·材料 | 第130-131页 |
·实验方法 | 第131-1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40页 |
·抗原肽的预测 | 第136页 |
·抗原肽的合成与鉴定 | 第136-138页 |
·合成肽与载体蛋白的偶联 | 第138页 |
·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 | 第138-139页 |
·抗体的亲和纯化 | 第139页 |
·Dot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 | 第139-140页 |
·三孢布拉氏霉菌总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140-1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0-147页 |
·材料 | 第140-143页 |
·实验方法 | 第143-1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7-150页 |
·蛋白产量及纯度的比较 | 第147-148页 |
·电泳结果的比较 | 第148页 |
·植物蛋白试剂盒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148-150页 |
·蛋白水平的RNAi效果鉴定 | 第150-1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0-152页 |
·材料 | 第150-151页 |
·实验方法 | 第151-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2-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5页 |
第七章 功能学水平检测RNAi效果 | 第155-169页 |
·引言 | 第1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5-159页 |
·材料 | 第155-157页 |
·实验材料 | 第155页 |
·主要试剂 | 第15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55-156页 |
·培养基 | 第156-157页 |
·实验方法 | 第157-159页 |
·培养条件 | 第157页 |
·菌体干重的测定 | 第157页 |
·番茄红素含量的测定 | 第157-158页 |
·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158页 |
·麦角固醇的提取与检测 | 第158-1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9-166页 |
·RNAi对原生质体形态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RNAi对菌丝体形态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RNAi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161-162页 |
·RNAi对β-胡萝卜素产量的影响 | 第162-163页 |
·RNAi对番茄红素产量的影响 | 第163-165页 |
·RNAi对麦角固醇产量的影响 | 第165-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6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3页 |
·结论 | 第169-170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0-171页 |
·展望和建议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4-17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77-178页 |
北京化工大学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