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研究 | 第13-40页 |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渊源、演变及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一、渊源 | 第13-14页 |
二、演变 | 第14-17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古代医家对卫气营血理论的阐述及运用 | 第18-20页 |
一、华佗 | 第18页 |
二、巢元方 | 第18页 |
三、孙思邈 | 第18-19页 |
四、罗天益 | 第19页 |
五、袁体庵 | 第19页 |
六、吴又可 | 第19-20页 |
七、张石顽 | 第20页 |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研究 | 第20-40页 |
一、卫气营血概念 | 第20-22页 |
二、卫气营血相互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三、卫气营血的生化过程 | 第23-25页 |
四、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 | 第25-27页 |
五、卫气营血的病理表现 | 第27页 |
六、卫气营血的循行途径 | 第27-29页 |
七、温病学与《内经》中卫气营血的异同 | 第29-30页 |
八、温病学与《伤寒论》中卫气营血的异同 | 第30-31页 |
九、卫气营血辨证的分型规律及各治疗大法 | 第31-35页 |
十、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 第35-40页 |
第二章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40-82页 |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实质的研究 | 第41-47页 |
一、病理形态学变化 | 第42页 |
二、舌象变化 | 第42-43页 |
三、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研究 | 第43-44页 |
四、免疫学研究 | 第44-45页 |
五、生物化学研究 | 第45页 |
六、动物模型研究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临床具体疾病中的应用 | 第47-68页 |
一、传染性疾病 | 第47-52页 |
二、呼吸系统疾病 | 第52-53页 |
三、泌尿系统疾病 | 第53页 |
四、耳鼻喉科疾病 | 第53-56页 |
五、眼科疾病 | 第56-59页 |
六、皮肤科疾病 | 第59-64页 |
七、其他内科疾病 | 第64-68页 |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临床应用的发展 | 第68-82页 |
一、卫气营血理论的局限性 | 第68-69页 |
二、对卫气营血理论发展的思考 | 第69-71页 |
三、卫气营血辨证为主体结合三焦、六经辨证应用的必然性 | 第71-73页 |
四、临床调查分析 | 第73-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