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31页 |
| ·东北黑土区概况 | 第20-25页 |
| ·东北黑土区的概念和范围 | 第20页 |
| ·东北黑土区的自然状况 | 第20-23页 |
| ·东北黑土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4页 |
| ·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概况 | 第24-25页 |
| ·研究区选取 | 第2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5-31页 |
| ·黑龙江省宾县三岔河小流域 | 第26-28页 |
| ·黑龙江省拜泉县霍家沟小流域 | 第28页 |
| ·吉林省榆树市南大沟 | 第28-29页 |
| ·辽宁省彰武县朝阳沟流域 | 第29-30页 |
| ·内蒙古科右前旗共和屯流域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黑土区侵蚀沟发育规律 | 第31-58页 |
| ·侵蚀沟的分类和分级 | 第31-33页 |
| ·侵蚀沟的分类 | 第31-32页 |
| ·浅沟的分级 | 第32页 |
| ·切沟的分级 | 第32-33页 |
| ·切沟及其发育特征 | 第33-43页 |
| ·切沟的分布特征 | 第33-38页 |
| ·切沟的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 ·切沟的发育 | 第39-43页 |
| ·切沟侵蚀量 | 第43页 |
| ·浅沟及其发育特征 | 第43-47页 |
| ·浅沟的分布 | 第43-45页 |
| ·浅沟的形态特征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页 |
| ·侵蚀沟的发育机理 | 第47-56页 |
| ·改垄对汇流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截持作用对减轻侵蚀的影响 | 第49页 |
| ·土壤入渗能力研究 | 第49-50页 |
| ·降水对沟蚀的影响 | 第50-55页 |
| ·横坡垄种植情况下侵蚀沟发育的机理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沟蚀的防治模式 | 第58-70页 |
| ·防治沟蚀措施的选择 | 第58-59页 |
| ·侵蚀沟的防治思想 | 第58页 |
| ·侵蚀沟的防治措施 | 第58页 |
| ·不同级别的侵蚀沟的防治措施选择 | 第58-59页 |
| ·防治模式 | 第59-70页 |
| ·防治原则 | 第59-60页 |
| ·不同级别侵蚀沟防治对策 | 第60页 |
| ·不同级别侵蚀沟防治技术及效益分析 | 第60-61页 |
| ·不同级别侵蚀沟防治技术及效益分析 | 第61-7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6页 |
| ·主要结论 | 第70-72页 |
| ·水平垄具有汇流的“沟渠效应”作用,能加速坡耕地的沟蚀 | 第70页 |
| ·小于30 的坡耕地治理,在垄长超长的地块不宜采取单一的改垄措施 | 第70-71页 |
| ·对侵蚀沟应采取组合技术进行分级治理 | 第71-7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72-74页 |
| ·提出“沟渠效应”和“临界垄长”的理论 | 第72页 |
| ·采取了在区域尺度上选点,以小流域尺度为研究单位的方法 | 第72-73页 |
| ·采用了遥感、地形图和多种野外调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 第73页 |
| ·根据试点工程研究结果,提出侵蚀沟综合治理的模式 | 第73-74页 |
| ·讨论及展望 | 第74-76页 |
| ·“沟渠效应”理论将促进侵蚀模型的开发和完善 | 第74页 |
| ·“沟渠效应”理论的提出将改变沟蚀的防治策略 | 第74页 |
| ·“沟渠效应”将会成为水土保持研究的新内容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作者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