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燃煤烟气污染概况 | 第12-14页 |
·烟气主要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烟气脱硫技术 | 第14-15页 |
·烟气脱硝技术 | 第15-17页 |
·燃煤汞排放控制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吸收剂脱汞 | 第18-20页 |
·利用现有烟气污染控制设备脱汞 | 第20页 |
·燃煤烟气多污染物同时脱除技术 | 第20-22页 |
·电子束辐照同时脱硫脱硝 | 第20-21页 |
·活性炭加NH_3 吸附同时脱硫脱硝 | 第21页 |
·湿式洗涤法同时脱硫脱硝 | 第21页 |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技术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吸收剂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 第24-38页 |
·燃煤烟气污染物吸收剂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吸收剂制备 | 第27-29页 |
·吸收剂制备原理 | 第27-28页 |
·吸收剂制备方法 | 第28-29页 |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实验系统 | 第29-31页 |
·汞的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采样装置 | 第32页 |
·吸收试剂的配置 | 第32页 |
·清洗试剂的配置 | 第32-33页 |
·样品恢复 | 第33页 |
·样品消解 | 第33-34页 |
·汞样品的测量 | 第34-3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36页 |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吸收剂的筛选实验 | 第38-47页 |
·实验系统汞平衡分析 | 第38页 |
·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吸收剂筛选实验 | 第39-44页 |
·未改性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性能 | 第39-40页 |
·M 型改性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性能 | 第40-41页 |
·N 型改性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性能 | 第41-42页 |
·P 型改性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性能 | 第42页 |
·R 型改性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性能 | 第42-43页 |
·S 型改性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性能 | 第43-44页 |
·模拟烟气污染物吸收剂性能评价与筛选结果 | 第44-46页 |
·模拟烟气污染物吸收剂性能评价 | 第44-45页 |
·模拟烟气多污染物同时脱除吸收剂筛选结果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3页 |
·实验条件 | 第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温度对吸收剂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47-50页 |
·入口汞浓度对吸收剂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吸收剂使用量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SO_2 浓度对吸收剂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53-56页 |
·NO 浓度对吸收剂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SO_2 和NO 共存时对吸收剂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单质汞的存在对脱硫和脱硝的影响 | 第59-60页 |
·固定床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吸收剂及产物表征和污染物脱除机理分析 | 第63-87页 |
·吸收剂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63-66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63-64页 |
·孔结构特性 | 第64-66页 |
·吸收剂反应前后SEM+EDS 分析 | 第66-75页 |
·粉煤灰SEM+EDS 分析 | 第66-67页 |
·未改性吸收剂SEM+EDS 分析 | 第67-70页 |
·M 型改性吸收剂及吸收产物SEM+EDS 分析 | 第70-72页 |
·N 型改性吸收剂及吸收产物SEM+EDS 分析 | 第72-75页 |
·吸收剂及反应产物XPS 研究 | 第75-80页 |
·未改性吸收剂XPS 分析 | 第75-76页 |
·M 型改性吸收剂及反应产物XPS 分析 | 第76-78页 |
·N 型改性吸收剂及反应产物XPS 分析 | 第78-80页 |
·吸收产物成分及稳定性分析 | 第80-84页 |
·吸收产物成分分析 | 第80-81页 |
·产物稳定性分析 | 第81-84页 |
·污染物脱除机理探讨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固定床脱汞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87-99页 |
·概述 | 第87-88页 |
·吸附模型的建立 | 第88-91页 |
·汞在吸收剂表面的宏观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91-92页 |
·模型的计算 | 第92-93页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93-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七章 液相同时脱除 Hg~0、SO_2 和 NO 的实验和脱汞动力学研究 | 第99-120页 |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第99-100页 |
·实验系统 | 第99页 |
·实验方法 | 第99-100页 |
·液相同时脱除H_G~0、SO_2 和NO 的实验研究 | 第100-107页 |
·NaClO_2 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 | 第100-101页 |
·NaClO_2 浓度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吸收液初始pH 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反应温度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入口汞浓度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104页 |
·SO_2 浓度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NO 浓度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SO_2 和NO 共存时对脱汞性能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亚氯酸钠溶液脱汞的动力学研究 | 第107-116页 |
·表面更新模型 | 第107-108页 |
·传质系数测定 | 第108-113页 |
·Danckwerts 标绘理论 | 第108-110页 |
·实验与计算结果 | 第110-113页 |
·气膜传质系数 | 第113-116页 |
·CO_2 在NaOH 溶液中的吸收 | 第113-114页 |
·实验和计算结果 | 第114-116页 |
·物性参数和传质参数汇总 | 第116页 |
·吸收传质一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116-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总结 | 第120-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